第 141 部分(1/1)

功能 和 功能!漂流在外。渺无音讯,若是换了我们是王允又会怎样呢?”

王子服不由自主道:“那当然是另立新君。”才说完,猛然觉得自己这句话在汉献帝面前说出来是多么得大逆不道,一时间不由得面如死灰。太史慈心中暗笑,汉献帝却出言道:“王卿家不必放在心上,今日大殿之上的各位卿家皆可畅所欲言。不必有何顾及。”

太史慈看了看汉献帝,不得不承认汉献帝这小子果然有点手腕。

王子服更因为汉献帝的这番话而生出誓死效命之心。

太史慈对王子服道:“王大人才思敏捷,在下佩服。”不理王子服一副被气坏地模样,自顾自地说道:“要另立新君,到底谁才是最好的人选呢?”看着众人思索,太史慈沉声道:“我们不是王允,自然不可能知道王允的打算,不过从整个事件来看,无疑王允认为刘焉乃是最佳的人选。”

众人霍然动容。若然这件事情还有很多的疑问,但是至少太史慈的分析从眼前地战局出发是立得住脚的。

汉献帝一生最恨的就是窥视自己皇位之人,闻言冷然道:“太史卿家,可否说得仔细一些?”太史慈成竹在胸道:“王允老谋深算,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根本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对汉中的战事就是他一手发起的,王允以为有贾诩和张绣在,汉中指日可下,更可趁势拿下益州。但他却没有想到汉中征战多时却毫无寸进,反而变成一种拖累。而这个时候,西凉方面又能因为杨彪在朝中地不公平待遇而和李寉郭汜作战变得不积极,长安城中又有杨彪和吕布制肘,圣上的下落又长时间不知所踪,这一切使得王允焦头烂额,他当然会另谋出路。才会有暗中册立新君的行动。“

众人点头。他们都是长安势力的本土人物,自然知道太史慈所言非虚。太史慈见这些人已不知不觉被自己牵着鼻子走,心中大快,面上故作忧思状道:”王允拥奉刘焉。那自然是好处多多,其一,刘焉虽然野心勃勃,但已年老,他的三个儿子都是暗弱无能之辈,一旦即位,利于王允控制;其二,刘焉一旦被立,则长安、汉中、益州三地的封锁立时被打破,一旦刘焉身死,王允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控制汉中和益州;其三,拥立刘焉之后,西凉的马腾和韩遂自然不会再对王允阳奉y违,更会感谢王允为王允效死命莫忘记马腾、韩遂、杨彪、刘焉四人本就是好友;其四、这样一来,自可解决掉长安的杨彪和吕布势力,现在吕布远走,和韩遂大战池阳自然是察觉到了王允的用心。至于李寉郭汜,本就是见利忘义之辈,当然容易收买。如此一来,则汉中、益州、西凉、长安各地皆平。大家莫要忘记,王允一直和袁绍、袁术有联系,而两人对当今圣上是什麽态度大家应该清楚。”

太史慈此番话说完,大厅之中静悄悄。都在消化太史慈这番话的中心,更被太史慈为王允描绘出来的计划所震撼。而且太史慈这番话也坐实了王允勾结袁绍和袁术的罪名。毕竟这两兄弟一直不承认汉献帝的帝位,按照太史慈的说法,为何王允会和袁绍结盟呢?也许他们的基础就是王允要立刘焉为皇帝吧?

袁绍一直以来不就是想要立一个便于控制的刘姓子弟为皇帝吗?他和王允当然是一拍即合了。

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若是王允真如太史慈这般计划的话,那么事成之后,王允绝对会成为继太史慈之后。天下第二强大的势力。

汉献帝更是眼中厉芒闪动,他已经被太史慈这番话语中强大地逻辑能力所折服,更在暗中庆幸对付王允地正确性。好一会儿,王子服才道:“大司空言之有理,但是既然王允要收买马腾和韩遂,为何王允还要捉拿杨彪?难道不怕适得其反吗?”

太史慈哈哈一笑道:“这当然是恩威并施。捉拿杨彪不过是虚应了事罢了,若是王允真的想要对付杨彪,还不如抓来一刀杀了,何必像现在这样关押着?那分明就是为了事成之后再把杨彪放了。打一个巴掌再给一个甜枣吃,反正到那个时候杨彪对时局朝政已经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还可换得马腾这等人物誓死效命。莫忘记,马腾韩遂和李傕郭汜停战是在王允抓起杨彪之前。若是王允和两人没有密约,打死我都不相信!”众人点头。

王欣又问道:那么刘樟三兄弟又是怎么回事?要是王允想和刘焉合作的话;王允就一定要处理好这三兄弟的事情;可是这飒飒内兄弟现在已经失踪了。

太史慈摇头道:。刘樟三兄弟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事情是王允做的。

众人大讶;太史慈趁机把贾羽当日地一翻分析说了出来。众人初时觉得不可思议。但继而一想马上不得不承认太史慈的分析,要在长安城内外同时抢劫人质还可做得神不知鬼不觉,除了王充实在找不到第二个人。

如此一来,就可完美的解释为何汉中战事和咸阳被围以及韩遂大军与吕布大战池阳长安地区的军队无动于衷了,因为那根本就是奉了王充按兵不动的命令。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了,那就是王允为门喽指示这几方的军队攻击张绣和贾诩,毕竟张绣和贾诩乃是王允的心腹。

太史慈当然知道这些人心中所想,冷哼一声道:“王允之所以会攻击张绣和贾诩,依我看来。定是双方出现了分歧。”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太史慈到底指什么,太史慈冷笑道:“敢问各位大人,在王允的事情败露之前,谁人不是对我们的大司徒恭敬有加,以为王允乃是忠君爱国的楷模?王子服大人等那天还未王允差点与我起了冲突,幸好陛下及时赶到,才化解了一场刀兵之祸。”王子服等人无不脸色一变,自然听得出太史慈是在讽刺他们乃是见风使舵之徒。这么快便弃王允而去。不过乙方偏又反驳不得,唯有哑子吃黄连,有苦自己吃。太史慈心中暗笑,面上却正色道:“所以说,圣上未在长安时,大家唯王允马首是瞻,并非是屈从于他的权势。而是有感于他的忠心耿耿。张秀和贾诩也不例外,而且王允也的确把两人当成了心腹,以为两人是对他忠心耿耿,岂料却是表错了情,当王允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给两人时,这两人当然出言反对,因此王允会对两人动了杀机,因为只有死人是不会泄露秘密的。故此才会有现在汉中、李傕郭汜突然出兵攻击张秀和贾诩的事情。”

经过太史慈这么一解释,张秀和贾诩两人立时变成了忠臣。太史慈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迷惑汉献帝,毕竟贾诩若是以忠于汉献帝的身份回归朝廷,对自己只有益处。说不准在汉献帝者立刻收到奇功呢。

种邵恍然道:“难怪贾诩一向王允讨要刘璋作为攻击汉中的法宝,刘璋三兄弟就消失了呢!原来在那时候王允就已经和刘焉合作,准备对付贾诩和张绣了,杀人灭口了。”太史慈正是要众人得出这个结论,冷哼一声道:“若我猜得没错,按照他们的计划,长安城周围的城市原本应该在王允的命令下参与攻击张绣的行动,不过却因为圣上的突然回京而中途作废,这些城市的守将现在无动于衷,更本就是因为王允的身死所致,由此可见身上实在是真命天子,洪福齐天。”

太史慈这招极为漂亮,连打带削给足了汉献帝面子,更为自己奠定了在朝政中纵横不败的印象,令自己的敌人今后不敢轻举妄动,等管宁到此后,便是全面反击之时。太史慈的这一番言词的确改变了朝中众人对他的印象,王子服等人这才知道在政治上一向低调地太史慈玩起手段这般高竿。登时收起一片轻视之心,再不敢等闲视之。

一时之间,大殿之上众人一片称颂。

太史慈心中冷笑,他的这番言论看似严密,而且也完美解释了王允所有的行为,自然可以说服众人,但太史慈心中知道自己的分析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张鲁和刘备这两个野心勃勃之徒根本不会为刘焉如此效命。所以这事情背后一定另人原因,只是自己不知而已

但有一点事情可以肯定,那就是王允暗中一定另有计划收拢长安的势力。现在的战局就是王允计划地一部分。

而且太史慈预感到真相就在眼前。

无论如何,自己危言耸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更令众人得出了长安的军队不受中央控制各怀异心的结论,当然有利于自己下一步行动了。果然,汉献帝对太史慈道:“太史卿家,为今之计应当如何化解?”

太史慈断然道:“首先我们应该把圣上君临天下之事尽快地昭告天下,这是令几处退兵的根本方法。”

汉献帝准奏。

太史慈又道:“刘璋三人的下落依然是谜,我们不可以放弃追查。”大厅中的众人当然知道这是限制刘焉的根本办法。汉献帝马上下令西苑八校尉全力追查此事。

太史慈冷然道:“现在张绣一人对搞李寉郭汜和汉中大军,实为我大汉之栋梁,圣上应该早下封赏,以示恩宠,记张绣尽心尽力为圣上办事。“

汉献帝目光闪动道:”这个当然。“却不说如何封赏,显然正在打算如何把张绣和贾诩变成自己的心腹。太史慈心中暗笑,若如此正中自己下怀,旋即肃容道:“还有,圣上,臣下以为长安地区军队布防要作调整,不可令王允余党掌握各城大权。这件事情势在必行。”

汉献帝沉吟半晌,才断然道:“太史卿家,这件事情就交由你……和有司去处理了。”显然是担心太史慈大权独揽,吧这些地方的军队变成自己的势力。

太史慈大喜下谢恩。汉献帝对自己的防范根本全无作用,一旦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入关,谁敢不看自己的脸色行事?

在化解长安内外交困的局面的同时,终于让自己找到了于禁大军进长安找到了最充足的理由。

第三部 一统 第二卷  第六章 混战(八)

散会之后,汉献帝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后宫。他这皇帝当得也是倒霉,兵荒马乱不断,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重振朝政的机会,却又碰上这种事情,当然苦恼。

王子服等人更是一付被气坏了的样子,今次偷j不成蚀把米,反而搭上了大鸿胪周奂一年的俸禄,又被太史慈在超堂上牵着鼻子走,自然恼怒。

太史慈却不管这一套,反正管宁快来了,自几这点程度的反击算什么?到时候有你们好受的。最后越骑校尉王颀和谏议大夫种邵两人却被汉献帝留了下来,美其名曰是为了协助太史慈的工作,实则就是为了避免太史慈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

太史慈懒得和他们废话,只要他们交一份长安地区的守将名单给自己,还要种邵看一看他们和王允的关系如何,这些当然都是掩人耳目了。

自己引于禁进关的后手是他们想不到的不过这也难怪,毕竟谁能想得到荆州新一代名将李严会是青州方面的人呢?何况尚有两道雄关隔着长安和司州呢!

不过王欣和种邵这两个人还不错,至少不是为了个人恩怨而不分轻重的人,尤其是种邵,所站的立场倒是不偏不倚,暂时还算是朋友,不过日后自己在朝堂之上越来越霸道的时候,那就不知道这位种邵大人会采取什么态度了。

匆匆回府,太史慈才发现自己身边居然一个帮手都没有,再一次深深感觉到自此次来长安的准备不足,不过太史慈却一点都不后悔。从现在的战局上看,若是自己和贾翊行动的稍微晚了一些,只怕王允就已经得逞了,而长安地区的形势绝对不会是现在这种局面,到那时,即便是自己拥有汉献帝,只怕也没有在长安立足的资格。因为那个时候王允的实力未被消弱,反而有所增强,到那时就唯有大打一场了。

只要想一想打完长安,还有西凉,还有吕布,还有汗中,拿自己将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战争很有可能旷日持久。对自己统一大业绝对不利所以现在虽然自己在长安力量不足,却也是值得的,更何况只是暂时的呢?至少自己现在占据了长安,消灭了王允,把自己的计划向前大大推进了一不。

现在急不得,自己唯一要做地就是等待。

随后的一天,长安成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先是西苑八校尉全城搜查,当然是为了找刘璋三兄弟。而长安诚的兵马也开始加强防范。当然也有好消息不断地传来:先是冀州来信,说是太史慈的夫人貂蝉怀孕了。这令太史慈欣喜若狂,自己终于要当父亲了。而且从政治地角度出发,这件事情非比寻常,对自己所统辖的地区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主上有后,其运心昌!

相思中,太史慈不由得为将来美人貂蝉那大腹便便的可爱模样会心微笑。然后就是和袁绍的交手。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袁绍在坚守了颖水西岸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不住和青州军交手,臧霸略施小计,输上几场无关痛痒的小站后便开始向后退却,袁绍尝到了甜头,不利谋士逢纪的苦劝,马上渡河。

谁知道袁绍才刚过河,大军还未过河到一半,臧霸大军突然出现,袁绍措手不及下。也知道自己是了先机,为了拖延时间,让大军过河,袁绍亲自出战,要求见臧霸,甚至理直气壮,对青州军率先挑衅十分不满,更要求青州军解灵璧之围,放郭图回来。还用语言暗示若是想要太史慈的母亲安全,就乖乖听话。但是臧霸随即出示了袁建,让袁建在两军阵前陈述袁氏家族的高手为袁绍和袁术做地事情,当甄宓被劫和太史慈“母亲”被劫的事情被当众宣布出来的时候,两军哗然,袁绍措手不及下,完全不知道怎么反应。而臧霸则趁机告诉了袁绍到现在还不知道的消息:公孙瓒被灭了,太史慈的母亲安然无恙。

袁绍机关算尽,也没有想到会是这种局面,心慌意乱下哪里还有心指挥军队,只想着自己的名望受到多大地损害,害人父母的罪名足以令他身败名裂。

臧霸趁势而击,袁绍军一则将无战心,二则军心浮动、士气低落,三则大军渡河未完、阵行混乱,而脏霸大军则是出其不意,半渡而击,袁绍焉得不败?

袁绍狼狈不堪地回到了颖水河的西岸,悔不听逢纪之言,正要向逢纪求援,却得知逢纪处也遭到青州军的袭击,岌岌可危。立足不住的袁绍和逢纪万般无奈下全线放弃颖水,向诸侯会盟地葛坡撤退。

一时间,汝y、颖上、安风渡、庐江都变成了青州军的势力范围,而臧霸在任命这几地的守将之后,便乘胜追击袁绍。袁绍溃逃到葛坡,和正在这里伺机而动准备收拾袁绍的张济大军会合,袁绍准备回到汝南,以便东山再起。

谁知道就在他到葛坡的当天下午,就迎来了自己布防在颖阳和襄城的败军。袁绍一问才知道,原来就在自己领军出征救援郭图地第三天,颖川和阳人两地残余的袁术大军,雷薄的军队突然青城杀出,猛攻襄城,襄城抵挡不住,派人到颖阳求援,颖阳守将袁敏使用围魏救赵之计,率军直攻颍川,想要迫使颍川的雷薄军队回防,岂料在半道上遇见了青州军的伏军,一阵打杀,杀得袁敏摸门不找,仓皇逃回颖阳,却发现颖阳已经是青州军的囊中之物,始知青州军的围点打援之计。更知道雷薄已经暗中投降了青州军,只等今日发难。

不过错恨难返,唯有领残军撤到蔡城,而襄城的袁绍军队也后撤到叶城。高顺的青州军和雷薄大军乘胜追击,在两地大战袁绍军。袁敏料不能取胜,便引军出城要求与高顺一战,提出单挑。

高顺乃是为达目的地誓不罢休的职业军人。哪里是这等好勇斗很之徒?根本未给袁敏这个机会,指挥青州军发动冲锋。

袁敏虽然厉害,但只不过是单打独斗的本领,又哪里会是青州军的对手?甫一交锋,便被青州军那种高效率的合作杀敌技巧和视死如归地气势所压制住。虽然袁敏也将袁氏家族的分进合击之术交给了手下士兵,但毕竟训练时日无多,又哪里能够真正理解消化这等高深地格斗技巧,和青州军这支征战多年的铁血之军更有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士气低落下被杀得七零八落,溃散不成军。

叶城也是如此。当袁绍得到这个消息地时候,袁敏已经退防至汝南和古城,等待袁绍回来。汝南还好一点,毕竟有大河依傍,急切之间青州军过不来。但是叶城此时正在忍受着青州军的攻击。

袁绍得知这个消息大惊失色,汝南乃是他的根本,若是丢失的话,便再无立足之地,于是领军北上,把葛坡托付给了张济。

张济正为如何下手对付有大军在手的袁绍而头痛呢。现在正好,自己把守葛坡,可随时引从东面追击而至的臧霸大军从背后偷袭袁绍。

这消息令太史慈心怀大畅,知道夺下豫州已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不过思前想后,太史慈写信给豫州诸将,要他们放缓攻击,只以s扰为主,毕竟现在在长安自己并未占优,若不是汉献帝彻底降服。万一自己打下豫州后,汉献帝弄了个什么豫州刺使出来,那自己岂非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另一方面,咸阳和汗中方面的战斗打得更加激烈。长安方面更摸清楚了情况,除了围攻咸阳的李催郭汜大军,牛辅大军已经在汗兴屯兵。至于牛辅是如何拿下汉兴的,则是根本无人知晓,因为连一场像样地战斗未发生;汉献帝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大为光火。更加肯定了太史慈的判断,深恨王允,恨不能掘起棺木尸骨。

太史慈却知道,这个汉兴之所以归牛辅所有,一定是那里的守将事先接到了王允的命令,才把汉兴交给了牛辅,倒不是背叛汉献帝。毕竟那是汉献帝回长安的事情还没有人知道。

但太史慈绝对不会为这位守将辩解,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替死鬼。与此同时,胡车儿严守贾诩的将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坚决不出城与李榷和郭汜的军队作战,令李榷郭汜也无可奈何。

不过令长安方面大为恼火的事情是,咸阳周围的几座城市的守将居然无动于衷,汉献帝下命令也效果不佳,他们回复汉献帝说贼势凶猛难以克敌,仅能自保。请圣上另选良将,再派援军,以解咸阳之围。若是贸然出城,只怕屯兵在汉兴的牛辅会出兵袭击。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汉献帝拿他们也就无可奈何;不过也知道他们是在出言推诿;静观其变罢了;王允一死;长安群龙无首;又无人收束;大小势力如雨后春笋纷纷独立;谁都以保存实力为主;尤其是这些拥兵自重的守将。

太史慈当然不会为汉献帝想办法;这种局面对他更加有利。

汉献帝已经连连派人送旨;传召四方;说明自己已经回到长安;要各地的诸侯退兵;不过现在是兵荒马乱之际;大家知道也推说不知道;谁又会当回事情呢?而且圣旨才发出去不久,人家能不能收得到还是一回事情。

所以,咸阳依旧被围,韩遂大军也在池阳按兵不动,坚决不退。汉中就更不用说了。一时之间长安遍地战火,烧得汉献帝焦头烂额。

至于张绣和贾诩两人不在沈岭的事实当然被太史慈瞒住,若是被人知道贾诩和张绣刺史在那里,立时就会暴露自己和张绣、贾诩的关系。

说到底,都是自己棋差一着,本来完美地计划,可令贾诩和张绣神不知鬼不觉为自己袭击渭南和蓝田,但是现在被汉中军这么一闹,反要为贾诩遮掩身份。就在汉献帝对张绣和贾诩进行封赏的命令还未下的时候,太史慈得到了战报:张辽战败,正在向长安方面退却!

太史慈大惊失色。怎么好好的张辽就败了呢?如此一来,长安的西面和南面将会面临汉中军的攻击,形势非常不妙。但由于情报有限,所以太史慈也不知道这里具体的交战情况,也就无从得知原因了。但是令太史慈百思不得其解地是。张辽防守的本领可是三国时期有名地厉害,到底对方用了什么计策可令张辽饮恨收场?对汉中军谋划的人到底是谁?

不过令太史慈安心的事情是,张绣和贾大军终于赶上了战斗,在张辽败退出几十里,准备安营扎寨死战地时候,张绣和贾及时赶到。

有贾在,自然令太史慈放心。与此同时,太史慈迅速地篡改张辽战败的消息,只说这是贾诱敌深入之计。

随后,太史慈期盼已久的于禁大军和李严大军终于入关了!李严改弦更张。宣布加入青州军队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力,本来手下地人就是自己的嫡系部队,魏延也不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相反还特别识时务。

再加现在荆州不稳,投降青州军乃是很好的选择。

只是没有人知道李严早就已经投在了太史慈的帐下,还以为李严是万般无奈下自谋活路呢。

至于弘农地区。则因为各方交战,反而成了势力真空,有掌管衮州大局的徐庶派了少量军队便可以维持,自不必担心。

郭淮河王晨以及亡灵回到长安,带着太史慈以大司空名义书写地军事凋零,更挟于禁大军之威,直奔长安北面,手边冯羽,高陵,泾阳三地的长安守军。

三地守将见到突然出现的青州大军,资质不能地,更何况王陵王晨以及郭淮三人的私人关系,在加上太史慈大司空的命令,令三地守将乖乖就范。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王凌、王晨、郭淮三人已经接替了三地的城守之职。

如此一来,泾阳东南地广大长安区域终于变成了太史慈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李严大军由青泥口出发,向西北方向长驱直入,与张绣大军会合。

令张绣大军实力大增。更令汉中军建巡不敢前。随后,于禁大军被太史慈调进了长安。

太史慈此举立时引起轩然大波,汉献帝和王子服等人更是措手不及。在还没有任何反应前,长安城的守卫工作便被完全交到了于禁的手中。而长安的其他军队则被太史慈调到了泾阳、高陵、冯翊三地,美其名曰是加强对韩遂大军的防范,但其实是要三人把长安的这支守军分华瓦解,为己所用。

如此一来,长安的权力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各自谋利。谄媚汉献帝,变成了太史慈一头独大。汉献帝和王子服等人直到很久之后才想出了其中的关键。

不过没有办法,谁能想得到王允身死后,王氏家族会全面与太史慈合作控制潼关和青泥口呢?又有谁能想得到一直和于禁大军作战地李严会是太史慈的人呢?

直到此刻,他们才真正的知道了太史慈不动声色便可置人于死地的狠辣手段。但要太史慈调整长安布防的命令乃是汉献帝亲自下的,根本无法说太史慈图谋不轨,更何况汉献帝在之前自己都说长安的守军皆不可信,应及早谋之,免得成为心腹大患。

太史慈只是奉命行事,又怪得谁来?

一时之间,唯有隐忍不发。正因为长安局势的突变,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武功、新平、扶风等地马上向长安表示了诚意,并且向太史慈示好,同时表明愿意出兵支援咸阳。

这一变故更令李郭汜大军受惊不小,在太史慈还款作出反应前,便主动撤军回到汉兴,静观态势地发展。

韩遂也不例外,从池阳缓缓撤出,令太史慈又多了一个立足之地。韩遂大军在撤退后,也来到了汉兴,与李寉郭汜和牛辅的军队会合。令汉兴的军队实力大增。

虽然太史慈在长安的斗争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是汉中的战事却对自己不利。张辽一败,虽然张绣和贾诩已经作了弥补,但是汉中的关口全部掌握在对方地手里了。那等于敌人掌握了随时进取长安的通道,令太史慈十分恼火,自己何时吃过这种亏,简直就是在威胁自己,偏偏自己却又无可奈何。实际上贾诩到前线后一定想尽了办法对付来敌,但却只能僵持,由此可知敌人势力的强横。

所以太史慈对汉中的战事极不放心,现在既然长安事了,当然要到汉中前线亲自督战。

随后,太史慈便带着汉献帝给张秀和贾诩的封赏还有那昭告天下自己已经回长安的圣旨要亲自会一会前往汉中前线,令张辽吃了败仗、贾诩也无法退敌的汉中军。哼!自己有贾诩为谋,手下大将有许褚、李严、张辽、魏延、张绣之勇武,其他如胡车、周仓、斐元绍皆非若者,再有西凉骑兵和特种精英之力,还会怕了对方?

只是太史慈没有想到,会遇上一套决不逊于自己,甚至犹有过之的劲敌班底。

长安会战,迫在眉睫!

第三部 一统 第二卷  第七章 混战(九)

看着太史慈,汉献帝皱了皱眉道:“太史卿家,这件事我们可否暂时放一下,毕竟现在大敌当前,我们还是先解决汉中和西凉的问题为好,至于有关官员玩忽职守,忘记通报大司空战报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论如何?”言下之意显然不想追究此事,毕竟太史慈这般得意可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一般情况下,皇帝亲自出面说项,自应该不再在此事上纠缠,但太史慈却是另有所图。故摇头道:“圣上,为臣现在这般斤斤计较一意要治有司玩忽职守之罪,并非是因为臣下小肚j肠,而是恰恰与眼前的战事有莫大的关系,兵法有云:庙算胜者。夫庙算着,要君臣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集思广益方可制胜,现在外难以至,可笑我们这些站在朝堂上的人还有人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利用国家的生死存亡大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试问在此情况下如何能齐心协力、克敌制胜?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不平而天下静者,臣下未之闻也。况今日事情虽小,但窥一斑而见全貌,其中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实可令天下之士心寒齿冷,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x’,往往是小事和细节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今日若不追究用心险恶者,只怕会令百官莫衷一是,还望圣上三思而行。”

一着急,连刘备教训他儿子的话都搬出来了,不过看样子在自己所在的这个时空里刘备只怕是没机会说了,这么精辟的话若是不说出来岂非是一种浪费?

太史慈此言一出。朝堂上众人对他刮目相看,虽然早就听说过太史慈地厉害,但更多的是集中在太史慈的军事才能上,没有想到头起嘴来太史慈夜这般犀利。

王子服等人虽然有心反驳,却又不得不承认太史慈以大司空的确良身份说出这番话来实在是名正言顺,而且立论极为牢。即使要出言相讥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汉献帝万般无奈下才道:“太史卿家所言极是。

下面的事情就好说了,先是问到了长水校尉种辑的身上,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该有他的通报,所以问罪就应该在他的身上,不过太仆鲁馗却极力为种辑开脱,说种辑有伤在身。正在家中休息,这件事情只怕也不知道,要治罪只能治种辑手下暂摄其职的人,太仆鲁馗此言一出,王子服等人立时出班齐声赞同。如此一来,自然是大事化小事了。这当然在太史慈的意料之中。不过自己打击对方嚣张气焰的目的却已经达到了,尤其是大鸿胪周奂被汉献帝罚了一年的俸禄,令太史慈极为开心。

代借汉献帝之手教训了这一干人等之后,汉献帝没好气道:“太史慈卿家,这回我们可以讨论汉中和咸阳的战事了吧?”太史慈也知道自己不能太过分,更何况现在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军队掉进长安而不落人口实,又在心中计划了一番,觉得毫无纰漏,于是恭声道:“陛下圣明。不过天下凡事有果必有因,若我们可以找到现在战局发展不利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众人点头,太史慈沉声道:“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汉中、西凉的军队来势凶猛,到底是冲谁来的?我想长安新定,王允伏诛,圣上回长安地消息汉中和西凉到现在还不知道呢,否则给他们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出此等事情来。”众人点头,太史慈的意思很明确,这场战争的起因和汉献帝与自己全无关系,所以责任不在汉献帝和他太史慈身上,自然也就无法追究战事不利的责任。太史慈先行撇清关系,自然就会站在不败之地。要是勉强追究责任,那只好怪在王允的身上。这个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了。毕竟谁也不愿意把这战局不利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现在太史慈这么说是在息事宁人,并没有弄个什么“王允余党”来趁机打压别人,却长出了一口气,庆幸太史慈不在此大作文章,虽然有汉献帝护着,但被太史慈反咬一口却是一件十分头痛地事情。他们又哪里知道太史慈这么做是另有目的?看着众人都同意自己的意见;太史慈才问道:敢问各位大臣;汉中战事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越骑校尉王冷哼了一声道:太司空这是明知故问;汉中的战事根本起因在于益州刺史刘焉有谋反之心;当时大司徒王恂大人才会主张出兵征讨汉中;更何况太史大人因该知道;益州的张任曾经半路上袭击过圣上。太史慈不理会王颀暗中讽刺自己劫持汉献帝出京的事情;相反他正是要引出这么一番话来;故此微笑道:原来如此;那我倒是奇怪了;为何汉中和咸阳打得热火朝天;周围的城市地守军居然按兵不动不去救援?汉中且不说;单说张绣的粮草重地咸阳;既然张绣大军乃是为朝廷出力;为何到现在却是一种孤军奋战的局面?那扶风、武功、新平三地的守军在干什么?张绣既然把粮草之地安置在三座城市之间,就是为了起来遥相呼应相互支援的作用,为何现在会岌岌可危?而最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围攻咸阳的不是别人,居然是李傕郭汜这两个人人得而诛之地逆贼,为什么那三地的守军看到二贼围攻咸阳而无动于衷?”太史慈的话令朝中众臣齐齐发愣。他们经历战乱的日子太多了,长安的大臣们已经养成了一种条件反s,一听说战乱只会觉得头痛,想要躲避战乱。早就已经忘记了如何思考,也许痛苦的经历已经麻痹了他们,让他们忘记了思考。太史慈的这翻话却让众人镇定下来;更引领众人开始思考;那王欣一时忘了敌我;出声道:大司空言之有理。这事情的确奇怪;会不会是因为张绣是王允的心腹;因为王允身死;各城的守将认为张绣时日不多;所以不加救援?说完后才猛然想起自己的身份;不由的大感尴尬。望向太史慈;却见后者向他点头微笑。令这粗豪的有点不知所、措。就没有看见王子服等人对他不满地样子。

王欣的话却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一直以来;张绣和贾羽都是王允的心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现在王允身死。众城的守将才会采取这种态度也是正常。太史慈却摇头道:“这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问题地关键在于李傕郭汜两人为何不去攻打扶风、新平又或者武功,偏要穿过三城的阻挡去攻打咸阳?”

众人又是一怔,王颀皱眉道:“会不会因为李傕郭汜的粮草用没了呢?他们和马腾韩遂交战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是沙场老将,故此特别注重粮草问题。在一旁的议郎吴硕却摇头道:“我虽然不通军旅,但是却知道李催郭汜和牛辅三人占据了金城、安定、石城、秦川,这几地粮草充足,又岂会有此顾虑?”

众人纷纷点头,大殿之上又是一片嘤嘤嗡嗡之声。

太史慈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否则怎会把众人领进自己的陷阱之中?沉声道:“据我所知,西凉的战事一直处于僵持阶段,现在李催郭汜居然南下,那么我想知道马腾和韩遂到底在干什么?”这也是太史慈一直不确定的事情。谏议大夫种邵奇怪地看了太史慈一眼,道:“大司空不知道吗?温候吕布前几天就在池阳地区遭遇到了韩遂的军队,双方在那里进行了激战。”

太史慈心叫:果然。表面却摇头道:“这件事情我同样不知道,种邵大人乃是谏议大夫,如此一来,大人应该知道本人刚才所言非虚了吧。”种邵冷哼一声。向汉帝到:“圣上,看来大司空所虑之事并非偶然。连同今天隐瞒大司空战报的事情这已经是第二回了。看来果然有人要架空大司空的权力,以臣下看来,这件事情绝对没有玩忽职守这般简单,定要严查才好。否则我大汉法度何在?”

此言一出。王子服等人立时色变,没有想到与他们同殿为臣多年的种邵说起话来会这般的不客气,若是这事情真的追查下去,最后一定会牵扯到他们地身上的。汉献帝却皱眉道:“种邵这件事情非是一时之功,既然有线索,我们可以慢慢查访,现在还是听听太史卿家有何办法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吧。”他也看出这事情和王子服等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了对付太史慈,他自然要护着他们了。

太史慈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汉献帝当然是能拖一时就拖一时,故此一点都不动气,倒是对种邵很感兴趣,发现这人居然不是王子服等方面的人。大殿上的气氛有点尴尬,太史慈适时出言道:“圣上所言极是,不过通过刚才众位大臣的一番争辩,这件事情实在太过奇怪,若是想解释西凉兵南下、汉中兵猛攻而长安地区的守军却不与救援,我倒有一种设想,也许……李傕郭汜、汉中、韩遂三方早已经和王允暗中结盟,别有所图,所以才会有今日占据之突变。”

此语一出,朝堂之上哗然,太史慈的说法实在太过匪夷所思。若是照太史慈这么说,那不就变成了王允派兵攻打自己地心腹张绣了吗?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太史慈却不管这许多,这个脏肯定是要栽在王允身上,难道要自己日后对这些人说王允这一番所作所为是为了对付贾诩?那么贾诩在这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立时就会受到别人的置疑。

弄不好自己假失踪的事情都会败露,倒不如现在自己编好理由蒙混过去。反正王允身死,不可能站起来分辨。至少王允和这三方面暗中有密议在,肯定是个事实了,至少从战局地发展上看是如此,自己也有办法自圆其说。

而这,也是自己调兵进长安的理由的关键所在。太史慈大喝一声,众人才安静下来。太史慈环视左右,朗声道:“这事情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我们仔细想一想,王允虽然是摄政王大臣,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而圣上又长时间漂流在外。渺无音讯,若是换了我们是王允又会怎样呢?”

王子服不由自主道:“那当然是另立新君。”才说完,猛然觉得自己这句话在汉献帝面前说出来是多么得大逆不道,一时间不由得面如死灰。太史慈心中暗笑,汉献帝却出言道:“王卿家不必放在心上,今日大殿之上的各位卿家皆可畅所欲言。不必有何顾及。”

太史慈看了看汉献帝,不得不承认汉献帝这小子果然有点手腕。

王子服更因为汉献帝的这番话而生出誓死效命之心。

太史慈对王子服道:“王大人才思敏捷,在下佩服。”不理王子服一副被气坏地模样,自顾自地说道:“要另立新君,到底谁才是最好的人选呢?”看着众人思索,太史慈沉声道:“我们不是王允,自然不可能知道王允的打算,不过从整个事件来看,无疑王允认为刘焉乃是最佳的人选。”

众人霍然动容。若然这件事情还有很多的疑问,但是至少太史慈的分析从眼前地战局出发是立得住脚的。

汉献帝一生最恨的就是窥视自己皇位之人,闻言冷然道:“太史卿家,可否说得仔细一些?”太史慈成竹在胸道:“王允老谋深算,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根本就是无所不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