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3(1/1)

人的名字,写上日期,站起身交给两个年轻人:“好了。恭喜你们啊。”

杨边疆一伸手把两张结婚证都接过去,跟刘干事道了谢,一脸美滋滋地拉着小媳妇离开。

出了公社大门,冯荞就迫不及待地把结婚证要过来看,有点自然黄的硬纸上,端端正正写着两人的名字:杨边疆(男)23岁,冯荞(女)18岁,自愿结婚……发给此证。

“怎么给两张呢?”

“一人一张呗,笨。”杨边疆伸手拿走两张结婚证,仔细对折好,珍惜地放进上衣口袋里。

冯荞:“那也有我一张呀。”

杨边疆:“一起放着。你要它干啥呀。”

当时结婚证居然不用照片的。杨边疆想起家里自己那些军装照片,还有退伍时跟好多战友的合影,就跟冯荞说,干脆哪天去趟县城玩,俩人照个合影,留作纪念。冯荞长这么大还没照过相呢,镇上也没有照相馆。当地人对照相这事物并不热衷,甚至觉得是个没用处还浪钱的事情。

“照张合影纪念一下,等咱们老了,还能拿出来给孙子看看。”杨边疆如是说,惹来冯荞娇嗔的眼神。

结婚登记了呢,又是冯荞生日,总该要庆祝一下的吧,遗憾的是小镇也没啥好吃好玩的,杨边疆带她一路闲逛,去供销社买了两包她喜欢吃的桃酥,两包新到的鸡蛋糕,两个人悠哉游哉地一路逛回来,正好赶上厂里做午饭。

☆☆☆☆☆☆☆☆

杨妈妈去村大队部写的条子,自然知道小夫妻今天去登记领证了,或许也因为早上荷包蛋的事情,反正杨妈妈心情很好,晚饭便比平常丰盛了许多。杨爸烧火帮忙,杨妈妈做了儿子爱吃的白米饭,菜是咸鱼炖茄子干,小青菜炖猪肉,还有冯荞喜欢吃的辣椒土豆丝,再加上一碟时令新鲜的香椿拌豆腐,很可口的四个菜。

杨妈妈把结婚证要去看过了,喜滋滋教了冯荞一个很妥帖的藏方法:把挂在他们外屋墙上的穿衣镜后头撬开,玻璃镜子后面垫着一层报纸,最外层放着一块硬的纤维纸板固定,方便把镜子固定在木制镜框里。他们新婚置办的穿衣镜,镜框两边还挂着漂亮的红色流苏穗子呢。

小两口按着杨妈妈的指导,一起把两张结婚证放在报纸和纤维硬纸板的夹层里,重新钉上小钉子固定好,这么一来,丢不了碰不着,损坏不了,藏得再牢靠不过啦。

重新把穿衣镜挂在墙上,杨边疆搂着小媳妇的肩膀一起站在镜子前,看着镜子里两张年轻幸福的笑脸。

看着看着,杨边疆低下头去,响亮地在小媳妇脸颊上亲了一口,看着她害臊娇嗔的样子,忍不住就搂住了想亲个嘴儿,被小媳妇红着脸推开了。

“大白天的!”

“哦,那等晚上的。”杨边疆接话十分顺溜。哎,他咋就觉着调.戏自家小媳妇这么有成就感呢。

于是晚上某人格外放纵地疯了一回。小媳妇如今对“两口子的事儿”总算有所进步,象征性推了两下,推不开,也就索性由着他疯吧。

疯了许久,她嘤嘤推他,灰溜溜地表示投降,某人却理直气壮地还想继续庆祝。

“你太瘦了,不撑劲。”某人很无耻地说,“我现在总算明白,师哥为啥一心要把他媳妇喂胖了。”

第84章挑拨

冯东也是个行动派,在跟杨边疆一番商讨过后,他新建的两间房子很快开始动工。

也没请人帮忙,冯东自己张罗牵头,二伯带着老大冯海和冯东苦干这几个月,已经基本把石料备好了。起初动工建房,也只有父子三人自己干的。都是壮劳力,二伯年纪也不算大,二伯娘和小胭也跟着挖土铲泥,因此才几天工夫,他们就已经下好了墙基,开始垒墙。

起先生产队的农活不太忙,耕田整地,干三天闲两天,然而谷雨节气一过,春种大忙开始,他们每天要去生产队上工,再抽出工夫来建房,就有些吃不消了,工期也没法保证。

于是一家人先把墙垒起来一圈,等到需要搭脚手架的高度,就请了本家近房的十几个壮劳力一起动手,杨边疆邀了李师哥和两个打下手的学徒也来支援,揽下了运木料做房梁的活儿,二伯娘则带着左邻右舍的几个妇女负责扎房顶用的卢柴把子……齐心协力,人多势众,竟然只花了一天半工夫,就把两间新房建起来了。

当然,这样的新房一时半会还不能住人,外墙要抹缝隙,里墙要刷石灰涂料,以及铺地、安装门窗……这些活儿都可以抽空干,自家人也能做的来了。

大家忙累却充实,冯荞这两天带着小胭就专管采买、做饭,连大堂嫂也抱着孩子来帮忙,一起负责招待来找来干活的人。看着二哥的房子建起来,冯荞真是满心高兴,就连在省城读大学的冯亮也写信来家询问。

房子在建的时候,饭食其实简单些,都是重体力活,农家人又不讲究,不拘什么饭菜,管饱耐饿就行,并且冯荞管着采买做饭呢,小麦兑玉米的粮食煎饼管够,每顿饭也都能吃到荤菜。

房子封顶竣工这天晚上则吃得讲究些,叫做“竣工酒”,二伯娘家按着习俗,像样的摆了两桌,款待帮忙干活的村民们。

大家十分热闹,男劳力们还喝了点儿白酒,纷纷说冯东这小子能成事儿,自己牵头不等不靠,硬是靠自己的努力把两间新房建起来了。

新房子好啊,新房子一建起来,当晚喝酒的时候就有人又给冯东牵线,介绍了河西镇子上一个姓赵的姑娘,说是拐弯的远亲,比冯东小一岁,听说姑娘长得挺漂亮,退过婚耽误大了的,家里人正急着给她找婆家呢。

有了上回的教训,二伯娘就说,等她跟冯东商量一下,合适就找个时间相亲见面。酒席结束,家里人一掂量,先找个人去打听一下底细才靠谱。

河西镇子比较远,好几十里路,二伯娘找了一圈,最终委托了本家的一位堂姑帮忙打听,婆家就是河西镇上的。隔了两天堂姑来回话,很不高兴的样子。

“别提了,我仔细打听过了,那姑娘名声可不太好。我家孩子小婶子的亲妹妹就嫁在那个村,她专门去问了,说那姑娘为人有点不正派,跟别人订了婚的,正经谈婚论嫁了都,背地里又跟个二流子不清不楚闹出风波,让婆家知道了,弄得婆家找上门退了婚。她家里死也不肯让她嫁给那个二流子,才拖到二十好几没嫁出去。”

冯荞:……女版孔志斌?

毕竟是年轻人,冯荞还不至于封建到歧视自由恋爱的程度,可不管那个赵姑娘是自由恋爱受阻,还是作风不好脚踩两只船,总之那头有人牵扯不清。那牵线的媒人也不知是否清楚实情,要是不清楚还罢了,要是明知道实情,还给二堂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