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寒士第21部分阅读(1/1)

是想在庾中正来到吴郡时,安排陈流大闹一场,现在冉盛把陈流给打了,又不知伤势如何只怕褚俭借机发作,先把冉盛抓起来,然后说操之纵仆行凶品行不端,在此定品关键时期,出这样的事,倒的确是麻烦事。”

冉盛一听,“扑通”跪下,对陈操之道:“是我连累小郎君了,我即刻便走,他们抓不到我,也没法诬陷小郎君。”又悔恨道:“只怪我当时没把陈流一棍打死,褚府的人又认不得我,我跑了,他们能奈我何,只是现在”

徐藻道:“跑倒不用跑,操之,你把冉盛带上,我陪你去一趟太守府,向陆使君说明此事,这样可预防褚俭借此生事,这事早点摆明更好,暗中捣鬼更难防。”

陈操之便带着冉盛跟随徐藻博士去见太守陆纳,陆纳知道褚氏与陈操之的怨隙,听陈操之说了前后原委,沉默半晌,说道:“操之,你带着冉盛先回去吧,明日我遣人去褚丞郎府上问问。”

陈操之与徐博士回到狮子山下徐氏学堂,天已完全黑下来,陈操之谢过徐博士,带着冉盛回到桃林小筑,一路上沉默不语,到了草堂即磨墨铺纸,大书:“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十个字,写了一遍又一遍。

冉盛惶恐道:“小郎君,你责罚我吧”

陈操之激荡的情绪平静了一些,说道:“小盛,这不怪你,那些人这些事迟早都要来的,我就是觉得褚氏欺人太甚,非要压得我永无出头之日才罢休,我陈操之绝不能如他们的意,钱唐褚氏与我势不两立。”

第八十七章 有所为

三月六日午前,陆纳差人告知徐博士和陈操之,说褚俭言其府上并未有人斗殴闹事,此事不了了之了。

徐藻安慰陈操之,让他安心学习,有陆太守维护,那褚俭不敢倒行逆施的。

陈操之心道:“陆使君上次在惜园让我与褚俭相见,就是希望褚俭日后能与我和睦相处,可褚俭何曾有半点收敛不然也不会把陈流招到他门下,这次褚俭否认冉盛在褚府门前打了陈流,自然是因为陆使君出面,褚俭不好借此生事,干脆继续隐忍,无疑是要等扬州内史庾希庾大中正来吴郡时再发难现在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呢,总不能坐等褚俭陈流来陷害他吧,谁又知道陈流会使出什么卑鄙无耻的办法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那样太被动,必须要有所作为。”

当夜陈操之在桃林小径上徘徊,三月初六之夜,上弦月尚未出来,星星一颗接一颗地闪现,在昏暗里呆久了,不用灯笼也能辨出道路。

两位好友徐邈刘尚值默默地陪着他,他们都感受到了身为寒门的强烈不平之意,子重的勤学多才是人所共见的,可偏偏就有那么多磨难,一个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真是难啊,即便付出比陆禽贺铸之流十倍的努力也难以如愿。

在小溪畔漫步了一程,陈操之道:“尚值仙民,三月初十是我母亲诞辰,我想从明日始在真庆道院抄写老子五千文,连抄十日,每日三遍,然后装订成书册三十卷,分赠郡城中天师道诸信徒,以此来为母亲祝寿祈福。”

徐邈赞道:“甚好,君子立德,名亦随之。”

刘尚值道:“子重此举,既是孝道,亦是对褚俭陈流之辈可能污蔑你的谣言进行有力的还击。”

陈操之即去向徐博士告假十日,徐博士表示赞许,历朝君主大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两汉魏晋尤重孝道,操之此举纯孝之心让人动容,要知道每日抄写三遍老子五千文,就是要用毛笔小楷写一万五千字,这是极其辛苦的事,每日抄写时间估计要在六个时辰以上,也就是说除了必要的休息和用餐起居,其余时间全部要用来抄写老子五千文。

真庆道院的黎院主闻言大喜,陈操之在吴郡名望不低,又行此纯孝之举,这对弘扬真庆道院的名声大有好处啊,必能吸纳更多的天师道信众。

黎院主即命道院执事洒扫清理出一间静室,供陈操之抄写老子五千文,黎院主本意笔墨纸砚都由道院提供,但陈操之说抄写经文的笔墨纸砚就算是他代母亲布施给道院的,不须道院出一文钱。

黎院主遣小道僮到郡城信奉天师道的士族高门去通报此事,又让那些常来道院的信众四处宣扬,一传十十传百,到三月初八,也就是陈操之抄写经文的第二日,就有络绎不绝来道院观看陈操之为母祈福抄写老子五千文的天师道信众,众人离着陈操之五步远,尽量不发出声音,看那俊美秀逸的少年左手执笔,手不停书,一气书写半个时辰,才起身踱两步,揉揉手指,不过一刻钟又坐下继续抄写

便有那特别虔诚的天师道信众,整日陪着陈操之,待陈操之用了二个时辰抄完一卷,便恳请陈操之把这卷老子五千文送给他,这些求得老子五千文的信众往往会布施给道院不菲的香火钱。

到了第三日,陈操之抄好的三卷老子五千文就不知道怎么分赠了,求取的人太多,陈操之书法既出色,这是连陆太守都夸奖过的,这满怀孝心为母祈福抄写出来的经文实在是弥足珍贵,一日十二个时辰,每日抄写三卷老子五千文就要六个多时辰,难得的是字迹始终清逸有神,没有半点疲态,这少年精神之佳也实在让人赞叹,若非纯孝之心支撑三官大帝护佑,孰能坚持

所以,陈操之抄写的老子五千文成了抢手货,那黎院主好不精明,谁布施的香火钱多就把这卷经文赠给谁,却也无人有怨言,因为黎院主声明要建一个道济院,为郡城近郊的孤苦信众提供灾年断粮时的温饱,这是陈操之向他建议的。

抄写经文是必须遵守天师道的戒律斋仪,所以自三月初七起陈操之吃住都在真庆道院,每日上午下午各用三个时辰抄写经文,夜里温习小戴礼记,徐邈刘尚值都会过来与他一道学习。

每日一大早,陈操之依旧会带着冉盛来德绕小镜湖奔跑,那狮子山就没去攀登了,改为登真庆道院后山,必要的锻炼是要的,不能因为尽孝道抄道经而损害了身体,那种愚孝是要不得的。

来真庆道院看陈操之抄写道经的人越来越多,简直要将道院门槛踏破,吴郡的高门大姓虽然不会凑热闹来争陈操之的抄写的道经,但各士族高门都有人来真庆道院看这个号称江左卫玠的寒门美少年抄写道经的挺拔身姿,那专注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神态让人动容

吴郡妇人女郎更要来看陈操之,闺伴密友三五成群,欣赏陈操之的风仪神采,相互悄声道:“如此宁馨儿,不知日后便宜了哪家娘子”

陈操之抄写老子五千文的当日下午,陆葳蕤便来到真庆道院,那时来道院的人尚不多,陆葳蕤从容坐到陈操之案前,添水磨墨,陈操之抬头看着她,她微微一笑,轻声道:“我每日都会来看你。”

陈操之道:“人多了就不要来。”

陆葳蕤道:“没事的,人多了我就远远的看着你。”

老子五千文八十一章,陈操之每写二十章就休息一会,揉揉握笔握痛了的手。

陆葳蕤看着他那指节都有些红肿,蹙眉道:“一日三遍老子五千文,手都写痛了吧,对了,陈郎君,你不是能双手书写吗,换右手吧。”

陈操之道:“我右手只会写行草章草,写不好楷体,抄道经是不能用草体的,我这用的是兰亭集序的行楷,若用一笔一划的楷体,那就更慢了。”

休息了一会,陈操之继续专心抄写,没有注意到门外院中站在大青铜鼎边上的祝英台正看着他和陆葳蕤,祝英台看到了陈操之与陆葳蕤四目相交那会心的一笑,只觉得心里一颤,讶异地挑起眉毛,盯着陈操之的侧面看了好一会才转身出了道院。

陆葳蕤见来道院的人越来越多,便又磨了一砚墨,然后起身离去。

从此,陈操之书案上墨砚将干,便有人上前为他磨墨,男女老少都有,陈操之都是微笑相谢。

去年在真庆道院,褚俭妄图陷害陈操之,陈操之巧妙应对,陷害不成反而给陈操之造就了不小的名声,而这次在道院抄写道经,陈操之的名声简直是家喻户晓了,陈操之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家族利益着想,在东晋,用一些堂而皇之的手段扩大自己的名声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扬名和养望是相辅相成的。

在褚府客院,陈流卧在榻上呻唤不绝,他左肩胛骨塌碎,痛得口眼歪斜,虽经医士疗伤,但医士说伤好后也要落下残疾,这左手算是废了,而且以后难免一肩高一肩低,钱唐县署胥吏只怕是做不成了。

陈流真是又悔又恨,悔的是不该听鲁主簿怂恿来吴郡想要诬告陈操之,恨的是陈操之实在狠毒,竟想让冉盛一棍子将他打死

褚文彬安慰他道:“子泉兄,你不用太担忧,我从兄文谦正谋钱唐县令一职,他若上任,定会重用你,好歹让你丰衣足食,待陈操之身败名裂之后,由我褚氏出面,必让你风光回归陈家坞,就是做陈氏族长也是做得的。”

陈流忍着痛点头着,心里却在叹气,本来年前他父亲陈满来告诉他要他谨言慎行,到今年年底再央求一下陈操之和族长陈咸,他陈流就可以认祖归宗回到陈家坞,而现在,他已经是完全切断了自己的退路,只有充当褚氏的马前卒往前冲,咬牙切齿道:“陈操之,我陈流与你不共戴天。”

褚文彬道:“陈操之近日在真庆道院抄写老子五千文为母祝寿祈福,沽名钓誉啊,再有三日,扬州大中正庾希就要来郡上,子泉兄可要想清楚。”

陈流道:“我早已想清楚了,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庾内史的面前控诉陈操之,他想定品,休想”

褚文彬道:“还有,你绝不能露半点口风说是我褚氏指使你的,不然的话我父亲想帮你都不可得了,你明白吗”

陈流也有点害怕,此时只有硬着头皮道:“我明白,我反正是要和陈操之拼命的,妻儿有鲁主簿关照,我无后顾之忧,万一不成我也不会连累褚氏和鲁主簿,这是我陈流和陈操之的恩怨。”

陈流哪里知道,那鲁主簿早两年就开始关照他那个尚有几分姿色的妻子了,把陈流蒙在鼓里而已,就是陈流那个三岁的幼子是不是陈流的骨血都不得而知。

第八十八章 谁见幽人独往来

扬州内史兼大中正庾希,其姑母为晋明帝之皇后,六岁的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后,庾太后临朝,政事皆决于其兄庾亮,庾亮以帝舅的身份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诸军事,镇武昌,权势盖过瑯琊王氏,庾亮病逝后,两个弟弟都晋升高闰,庾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军事征虏将军假节,代王导辅政,进号左将军,庾翼为征西将军荆州刺史,庾氏家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庾希便是庾冰的长子,庾氏家族服“寒石散”成风,所以庾氏子弟夭寿的多,十四年前庾冰庾翼先后去世,因为庾氏家族没有特别出色的人物,出身谯国龙亢娶了南康公主的桓温便以庾希兄弟年轻无资历为由,夺了庾家的权,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是以庾希视桓温如仇。

东晋一朝,不仅重门第,还重人物,士族门阀固然可以占据高位,但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能否持续掌权,这就要看家族中代表人物的才干和声望,王导死后,瑯琊王氏浸衰;庾冰庚翼死后,庚氏家族一蹶不振,现在的东晋则是龙亢桓氏的天下,庾希之不得志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在别人看来,扬州内史亦是极清贵之职,位在郡太守之上,在本州仅次于刺史而已,但对庾希来说,他伯父父亲叔父都是都督数州军事兼任数州刺史,而到他手里,在一个州还只能当副手,就觉得不能继承父辈家业,情绪郁积,恃酒放旷,服散之后更是嘻笑怒骂,常有惊世骇俗之举。

三月十八辰时,庾希带着几个属官随从自渭塘出发前往吴郡郡城,渭塘离吴郡约三十里,一行人刚出官驿,就见道旁匍匐一人,嘶声叫道:“庾中正庾中正,小民钱唐陈流,控诉族弟陈操之欺兄占田,小民来此与他理论,他竟指使人将我殴打致残,请庾中正为小民作主。”

庾希这两日服散有些发散不畅,心中燥热,不耐烦道:“这等事也要由我来管吗,太守府的属官掾吏都是泥塑木雕吗”

那陈流塌着半边肩膀,长跪不起道:“庾中正,此事只有庾中正能管,那陈操之是散骑常侍全礼新近擢拔的六品官人,以为不日就能领到六品免状,狂傲不可一世,在族中骄横跋扈,占我之田殴打于我,庾中正请看”

陈流伸右手将左肩衣领扯开,露出红肿未消的畸形的肩膀,哭诉道:“庾中正看哪,这就是我那恶弟纵仆行凶打得我差点死去啊。”这时的陈流简直有些感激冉盛那一棍,这是苦肉计了,要他自己下手肯定是舍不得下这样的重手,也就没有现在这样触目惊心的效果。

庾希眉头一皱,对身边属官道:“原来是这次要定品的陈操之,这个名字我见过,诸位看到了吧,散骑常侍全礼是如此访问遗才的,品行这般卑劣的也擢拔上来对了,钱唐陈氏并非士族吧”

陈流这时站起身歪着肩膀道:“不是士族。”

庾希冷哼道:“不是士族竟擢至六品,寒门六品是最高品,全礼竟给一个欺兄无行之人定为寒门最高品,真是荒唐,我定要向大司徒司马昱禀报此事,中正官将这等品行低劣之人擢拔上来,难辞其咎。”命手下让陈流坐上牛车,一道去吴郡。

太守陆纳率署衙官吏数十人出城相迎,把庾希一行安置在官驿,宴席早已备好,便即入席饮宴,那庾希却只饮自己带来的酒,怕吴郡的酒不醇,服散之人对酒食极其讲究,尤其是酒,对行散至关重要。

陆纳因为爱子长生服散致病,现在对“五石散”是深恶痛绝,见庾希如此做作的模样,心下不喜。

庾希想起那个歪肩膀的陈流,便问:“祖言兄,贵郡本次定品者当中是否有个名叫陈操之的”

陆纳笑道:“陈操之名声传到广陵了吗,竟连庾内史都知道这个陈操之”

庾希嘿然道:“果然名气很大,全常侍擢此奇才,真是独具慧眼,必定天下知名啊。”

陆纳以为庾希是真心夸奖陈操之,说道:“那陈操之果然天才英博亮拔不群,音律书法绘画玄儒都有可观之处,甚至医道园圃都颇精通,全常侍曾言道,访吴郡十二县遗才,得陈操之一人足矣。”

庾希知道陆纳与全礼颇有交情,自然是为全礼说话的,当下冷笑不语,只是饮酒。

钱唐陈氏族长陈咸是在三月十五日午后赶到吴郡的,陈操之定品是钱唐陈氏第一等大事,早在年初陈咸就与陈操之约定,他会在三月十五日前来到吴郡。

陈咸一进吴郡城,就听闻街坊传言钱唐纯孝少年陈操之在真庆道院为母祈福抄写老子五千文,不禁暗暗点头,当即寻到真庆道院,却见道院中竟然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男女老少都是来看陈操之抄道经的。

陈咸和长子陈尚站在青铜鼎边看了陈操之一会,不时有人上前为陈操之磨墨抻纸,大都是妇人女郎,借磨墨之机,或含笑或含羞细看陈操之,而陈操之只是微笑点头,便即专心抄写,目不斜视,风姿卓绝。

陈尚对父亲陈咸笑道:“十六弟在吴郡声誉如此之盛,定品是笃定的事,父亲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陈咸欣慰点头,并未立即上前与陈操之相见,一直等到傍晚陈操之抄完三卷老子五千文后才走过去相见,没有注意偏殿廊柱边一个素裙窈窕的女郎也想近前与陈操之说话,见陈咸父子抢了先,便微笑着摇摇头,望了陈操之一眼,带着小婢款款离去。

陈操之见四伯父陈咸与从兄陈尚终于赶到了,心下一松,有四伯父在,就不惧那陈流暗中捣鬼了。

陈咸听说陈流也到了吴郡,投在褚俭门下,被冉盛打伤后又无影无踪了,对儿子陈尚道:“你看,我不来不行啊,陈流真是死不悔改了,竟与褚氏勾结要害操之,这是彻底自绝于陈氏列祖列宗了,还好年前没答应他回归陈家坞,不然这次他又有话说,而现在,他只是一个被陈氏宗族除名的无根基之人,他想怎么攀扯都说不上理。”

一边的冉盛道:“族长,那陈流被我打伤了,应该伤得不轻,陈流会借伤诬陷操之小郎君吧。”

陈咸越想越怒,若陈操之此次不能定品,那对钱唐陈氏的打击简直是致命的,县里鲁主簿必定要生事,有褚俭撑腰,只怕汪府君也无力帮助陈操之了,陈流这个陈氏不孝逆子是想把钱唐陈氏搞垮啊,怒道:“打得好,我若见到那个败类,必亲手痛殴之。”又道:“小盛,若有人问起你为何要打陈流,你就说是我指使,这个族中败类还在外面败坏我陈氏家族声誉,打死又何妨。”

冉盛喜道:“好,下次再见到陈流,我就一拳打死他。”

陈操之责备道:“小盛,还是这么鲁莽吗”

冉盛忙道:“不敢了,不敢了。”

陈咸父子以及一个仆从都在真庆道院用晚餐,戌时初,陈操之引着四伯父与从兄去徐氏学堂拜会徐藻博士,在小镜湖畔与刘尚值徐邈相遇,刘徐二人正是来寻陈操之的,于是一道回徐氏学堂,陈咸与徐藻相见,听徐藻夸赞陈操之品行学识,陈咸甚觉有面子,便对徐博士言道,明年他幼子陈谭年满十五岁,想来徐氏学堂求学,徐藻自然是允了。

桃林小筑自丁春秋搬出去之后,有几间房都空着,陈咸父子还有一仆就都住在桃林小筑,陈操之向六伯父问及母亲及宗之润儿情况,得知都安好这才宽心。

相谈到夜深,陈操之请四伯父早点歇息,他带着冉盛回真庆道院,老子五千文已经抄写了二十七卷,明日是最后一天,十日之期便到了,他将回到桃林小筑。

从桃林小筑至真庆道院有六里多路,正亥时分,一轮圆月高悬,小镜湖清波如镜,湖中月影沉璧,四岸林木葱笼,混杂的花香隐隐,弥漫在这暮春之夜。

陈操之心中轻松,足下轻快,忽听身后有人唤道:“子重兄”回头看时,却是祝英台,后面还有两个仆役和一个婢女跟着。

陈操之道:“英台兄还未安歇吗,我这可是要赶回道院去歇息。”

祝英台道:“明月皎皎,难以成眠,想着徐氏学堂三大怪,绕湖竟逐排第一,便来这湖边漫步了,子重兄陪我走一程可好”

陈操之便放慢脚步,与祝英台并肩而行,隐隐觉得祝英台有些异样,侧头看,才发现祝英台脸上未敷粉,想必是夜里把粉洗净了,月光下显得脸部肌肤非常光洁,像越窑青瓷一般有光泽,比敷粉时好看得多,有妩媚之姿。

陈操之只瞧了一眼,便没再多看,心道:“这个祝英台十有八九是女子,可是这么久了,也没看到梁山伯在哪里啊”问:“英台兄,令弟呢”

祝英台道:“方才与我对弈了一局,输了,就不肯随我出来走,一个人在那憋着气摆棋。”

陈操之笑了起来:“有你这样高才的兄长,才华横溢如祝英亭也难免有些压抑。”

祝英台道:“那是他努力不够,若有子重兄这般勤砺,如何会处处不如我多日不见子重兄了,我兄弟二人都觉得意兴阑姗,哪日还能与子重兄手谈”

陈操之道:“待定品之后吧,贤昆仲是上虞人,也属吴郡,这次不参加定品吗”

祝英台道:“英亭已经有了免状,我却不想定品,优游林下,我之志也。”

陈操之一笑,心道:“果然是女子,女子定什么品啊,只不知祝英亭定的是几品”却也不问。

祝英台问:“敢问子重兄之志”

陈操之笑道:“英台兄要学孔夫子问志吗我之志,不可说,小,只在眼前,大,则在天下。”

祝英台莞尔一笑,说道:“我知子重兄非池中物”

陈操之不想多说这个,岔开话题道:“英台兄你看,绕湖逐走真的风行了,那边又有几个人在走呢。”

祝英台凝眸看了看,说道:“是在行散,是贺铸吧,我遇到过几次。”

两个人在月下一边走一边闲谈,说些名士掌故花鸟虫鱼,品评各自见过的书法碑贴的高下,论江左各大画派的风格,这时的祝英台收敛了一些咄咄逼人的词锋,娓娓而谈,风雅至极,让陈操之陶然忘倦,谈兴愈浓。

不知不觉间,吴郡大城就岿然端坐在道路前方,道左的真庆道院还留着灯火,想必是黎院主等着陈操之归来。

陈操之抬头望月,月在天心,说道:“子时了吧,英台兄请回吧。”

祝英台“哦”了一声,惊讶道:“就走到这里来了,那我回去了。”带着二仆一婢返身走了几步,回头道:“子重兄,你不吹笛送客,我这脚步沉重得迈不动啊。”

陈操之笑道:“柯亭笛在桃林小筑,不能吹曲相送,奈何”

祝英台道:“那就烦子重兄亲自送一程了。”

明月在天蛙鸣呱呱,这春风沉醉的夜晚陈操之却觉得神清气爽了无睡意,便道:“那好,就送你到小镜湖畔相逢之处。”

两个人又慢慢地往回走,重续先前话题,说些江左风流,又走回小镜湖畔

冉盛哈欠连天地提醒道:“操之小郎君祝郎君,又到老地方了,分手吧,好困啊。”

陈操之一笑,说道:“英台兄,今夜谈得真尽兴,不要太辩难,轻松得很,往日与英台兄说话,心弦总要绷着,生怕一言漏洞被你揪住,心惴惴焉。”

祝英台抿唇无声一笑,说道:“我是这么咄咄逼人的吗,不过辩难就是要寻觅对方一切疏漏的嘛。”又道:“子重兄明日要早起抄写道经,我却不要紧,明日高卧不起也无妨,反正现在也不倦,我再送你到真庆道院我再回去。”

陈操之道:“莫要再送,夜已深,英台兄回去吧,莫让令弟牵挂。”话音未落,就听湖岸那端传来祝英亭的呼唤:“阿兄英台阿兄”

祝英台笑道:“子重兄,那我走了,明日再见。”袍袖一摆,转身而去。

三月十九日辰时,陈操之刘尚值来到吴郡署衙,吴郡中正官散骑常侍全礼擢拔上来的吴郡十二县近百名士子衣冠楚楚齐聚一堂,每人一张乌木小书案,书案上除笔墨纸砚外,还有一块刻有县名和人名的竹牌,这竹牌有两套,一套交由各县的县相,让其负责核对本县等待入品的士子,若有差错,由各县县相负全责。

钱唐县县相冯梦熊比陈咸晚一日到达吴郡,因为定品之前不便与本县士子多接触,所以冯梦熊并未召陈操之来见,昨日核定身份分发竹牌才见到陈操之,也未多说什么,但笑意中明显比对刘尚值等人多了几分亲切。

九十六名士子持竹牌对名入座,江东最富庶的吴郡十二县年轻一辈的英才济济一堂,高堂上据席端坐的是扬州内史兼本州大中正庾希吴郡太守陆纳丞郎褚俭,再就是十二县的县相和州郡的一些属官。

先是由各县县相唱名,被念到名字的士子要起身向堂上诸官吏行一个揖礼,然后坐下,这一县一县报来,很快轮到钱唐县,都是先报士族子弟之名,然后才是寒门学子

陈操之因为初定为六品,所以排在刘尚值之前,听到冯县相唱到他的名字,便起身袍袖一展,两臂张开再抱拢在胸前,深深一揖,正待坐下,却听高堂上的庾希说道:“钱唐陈操之,退出此次定品,在堂外廨亭听候处置。”

陈操之身子一僵,冯梦熊陆纳,乃到堂上除了褚俭之外的官吏和学子都是大吃一惊,陈操之的品行才学声望可以说是参加本次近百名学子中最出色的,庾大中正何以一听陈操之的名字就让他退出定品,难道是不用考核直接定品但看庾希那略带嘲弄的脸色,似乎不是这样的美事吧。

陆纳一招手,示意陈操之稍待,问庾希道:“庾中正,何故让陈操之退出”

庾希公堂之上还在甩着手中的麈尾,淡淡道:“陈操之品行太劣,没有资格参加定品。”

陆纳皱眉道:“庾中正哪里听闻陈操之品行低劣或是小人谣言,庾中正万勿轻信。”

一边的褚俭道:“让陈操之先退出吧,不要影响了其他士人的定品,是否谣言等下再议不迟。”

褚俭这话很毒,只要陈操之现在一退出,那污点就像烙印一般怎么也消除不尽的。

陈操之朗声道:“庾大中正明鉴,在下读圣贤书,重品行犹更甚于性命,庾大中正说我品行太劣,无异于置我于死地,请庾中正容我自表清白”

庾希见陈操之人物俊美出众,更增嫌恶,冷笑道:“你有何清白”

陈操之反问:“敢问庾中正,那我又有何品行低劣之处”

第八十九章 如履薄冰

庾希自恃门第高贵,见这个寒门学子竟敢当众质问他,怒甚,长身而起,大声道:“钱唐陈操之,本官命你即刻去堂外廨亭听候处置,难道还要不顾斯文,让人叉你出去不成”

庾希刚愎自用,本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容貌俊美风致洒脱,言谈又不卑不亢的陈操之极是厌恶,庾希根本不屑于要让陈流与陈操之对质,那不成了讼案了吗,处置讼案是下品浊吏才干的事,陈操之去了廨亭,自有刀笔吏会去审讯,他扬州内史乃是清贵显职,岂屑为此

徐藻甚是着急,陈操之这一出去,很有可能一辈子就此断送,徐藻阅人多矣,而他只是一个郡学博士,位卑言轻,庾希肯定听不得他的劝阻,当即目视陆纳,目露恳求之色。

陆纳起身作揖道:“庾中正息怒按历次考核惯例,今日只是考核这些待品士子的经术,至于德行,一向都是明日再议的,陈操之德行如何暂置不论,为免在场诸士子人心惶惶,且让陈操之先参加经术考核,如何”

庾希盯着陆纳看了一会,缓缓道:“既有陆太守为陈操之缓颊,那就让他坐下吧。”

庾氏是北来士族,陆纳是三吴豪强,庾希现在是在吴郡,自然不能不给陆纳这个面子,心道:“我倒要看看这个陈操之怎么通过我的考核”

庾希没有把陈操之驱逐出去,徐藻冯梦熊这些关心陈操之的都松了一口气经术考核分两项,一是笔试,二是辩难,笔试主要是为了看诸士子的书法,书法差的,文章都没人愿意看,本次笔试庾希出的题是“君子于役”,要求诸士子试论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篇,不拘长短,要以言之有物,限三刻时交卷。

陈操之借磨墨以平息内心的激愤,面上神色不动,两刻时过去了,犹未动笔,坐在他身前的丁春秋和身后的刘尚值都为他担心。

又过了一会,陈操之终于动笔了,左手执笔,一气呵成:“君子于役,初非一端也,击鼓南行,零雨西悲,六辔驰驱,四牡奔骋,王事靡监,仆夫况瘁,劳人草草,行道迟迟,岂皆能如泽耕之朝出暮返乎而未始不昼动夜息,苟无饥渴,正不必为盼待君子自公退食也。”

文末写上“钱唐陈操之”五个字。

击磬一声,三刻时到,十二县的县相将本县待品士子的答卷收取,恭恭敬敬放在大中正庾希案前。

庾希一一观览,将其中几份字劣文陋的取出来,再看文末署名,都是士族子弟,便又放回原帙,陈操之的答卷他也看了,字和文都没什么可挑剔的,他庾希倒不至于颠倒黑白以陈操之笔试不过关为由硬把陈操之撇出去,陆纳徐藻就坐在边上,如此没有雅量之事他是做不出来的。

下面就是问难,由各县县相唱名,待品士子一一上前回答庾希的提问,问难不出于诗论礼传这四经,但陈操之明显感觉得出庾希偏袒士族子弟,问士族子弟的那些问题都是非常浅显的,只要粗通这四部书的都能答得上来,但对寒门庶族子弟,庾希的提问就难得多,不过这不能算庾希刻意刁难,历来中正官提问都是对士族子弟宽而对寒门子弟难,寒门子弟能被全常侍擢入品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所以在陈操之之前的十八名寒门士子都顺利答出了庾希的问难

堂上众人都在期待庾希对陈操之的问难,谁都知道陈操之绝不可能像其他士子那么容易过关,那些士族子弟大多是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希望看到陈操之答难时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样子,谁让他敢号称“江左卫玠”呢,而且近来声名之盛,吴郡士族子弟无人能及;寒门子弟则衷心盼望陈操之闯过这艰难一关,让庾希的刻意刁难落空,为寒门子弟扬眉吐气。

吴郡十二县,钱唐排第七,巳时三刻,轮到钱唐县的十名待品士子依次上前答难,因为全礼和陈操之的缘故,庾希对钱唐也有了恶感,对全朱顾范,杜戴丁禇这八位钱唐士族子弟的提问明显比先前艰深,尤其是散骑常侍全礼的侄子全炳,庾希以“论天不与人同忧”把全炳给难倒了,全炳回答得结结巴巴挂一漏万,脸涨得通红,尴尬至极。

按惯例,庾希问难不能超出诗论礼传这四经,而“天不与人同忧”却是出于周易系辞传,庾希本不该从周易里抽题问难,但作为主持本次定品的大中正,庾希是说一不二的权威,他要问什么谁能有异议

庾希面容端肃,一副威严的样子,心里却是冷笑,他问这么难的问题倒不是想阻止全炳定品,士族子弟参加定品只是走个形式过程,庾希虽然与散骑常侍全礼不睦,但也不敢阻挠全炳定品,因为这样就坏了规矩,非有刻骨的仇恨没有谁会这样断送其他士族子弟的前程,因为谁都不是孤家寡人,庾氏子弟也是要参加定品的,而且各士族之间因为联姻关系都是盘根错节荣辱与共的,所以庾希也不敢冒大不韪阻止全炳入品,他只是想小小的折辱一下全氏子弟而已,明日公议时他依旧会让全炳定品,但对于寒门,那就铁面无私了,非有真才实学难入九品之列

庾希以易经向全炳问难还有一个考虑是为了等下刁难陈操之,既然对全炳问难都可以超出诗论礼传,那对陈操之为什么不可以

丁春秋褚文彬分别回答了庾希的问难之后,轮到了陈操之,陈操之从书案前一站起来,满堂俱静,诸士子简直是屏气凝神看着陈操之缓步走上前,朝堂上众官一躬身,澹然而立,静候庾希出题。

庾希抬眼打量了一下陈操之,问的是与全炳同一个问题“论天不与人同忧”,庾希这样做是有他的用心的。

陈操之答道:“天者,道也,道之功用,能鼓动万物,使之化育,道则无心无迹,圣人则无心有迹,内则虽是无心,外则有经营之迹,则有忧也,故曰天不与人同忧。”

陆纳和徐藻都是微微点头,陈操之此论,言简意赅,把“天不与人同忧”之意阐述得清晰明了,非苦学深思深入浅出者,不能道此。

堂上诸人都是松了口气,认为陈操之经术这一关应该是过了,不料庾希眼睛一翻,问道:“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岂非道有迹乎,如何说天道无迹无忧”

众人精神都是一振,关心陈操之的则暗暗担忧,因为庾希现在已经不是问难,而是双方辩难了。

庾希的周易是家传之学,庾氏家族对周易之学研究甚深,庾希亦以通易闻名,现在庾希就是要以自己精擅的周易来折服陈操之。

陈操之略一思索,答道:“乾坤简易是常,无偏于生养,无择于人物,不能委屈与圣人同此忧也。”

庾希抓住陈操之没有回答“天道无迹”这一漏洞,追问:“天生万物雕刻众形,岂曰无迹岂曰无忧”

陈操之应声道:“此天无为之为也,其雕刻正见其不雕刻也。”

徐藻心里暗赞:“妙,操之此言把天不与人同忧这一论题说尽了说死了,就此论题庾希没办法再辩难下去,操之过关了。”

却听庾希道:“答得不错,不过此题我先已问过全炳,你已有了准备,我对你另有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