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寒士第27部分阅读(1/1)

可不要乱说,让别人听去了笑话咱们。”

小婵青枝也没往心里去,毕竟吴郡陆氏与钱唐陈氏地位太悬殊,当年丁幼微嫁给陈庆之有多艰难,作为丁幼微贴身侍婢的小婵和青枝都是知道的,所以根本不敢往陆葳蕤那方面去想,也只有童真无忌的润儿反而能一语道破真相。

青枝道:“老主母对操之小郎君的婚姻大事可是时时惦念着呢,若能定下一门亲事,老主母也就放心了。”

陈操之微笑不语,这东晋时候,男子十六岁就算成丁,当年或次年成婚的比比皆是,就算不成婚也都订下了婚姻,所以他今年十六岁,母亲就已经在为他的婚事着急了,老人家总想着早日看到佳儿佳妇拜于膝下,昨日夜里还和他说起冯氏女郎的事,说一定要看到陈操之娶上一房好妻室,这是她这个做母亲的最大的心愿,不然的话死也不瞑目。

这样一想,陈操之就有些自责,娶冯氏女郎那是门当户对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定亲之后母亲也可宽心,而陆葳蕤他现在根本不敢和母亲提起

陈操之极其孝顺母亲,但他毕竟融合了另一颗千年后的灵魂,他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他不能为了让母亲宽心而匆匆定下自己不情愿的婚事,他在心里说:“娘,我会努力的,我能娶到自己喜欢的妻子,那是儿子的终身大事,儿子婚姻美满也是母亲最盼望的,这才是养志之孝”

青枝和小婵窃笑道:“操之小郎君又发怔了,操之小郎君一定是有意中人了,那么多香囊一定留下了一只。”

陈操之笑道:“是有一只”将腰带上那只小香囊掂在手心里给她们看,这是先前母亲给他戴上的,里面是雄黄和香料,每年端午都要佩戴。

青枝笑得前仰后合,小婵脸红得要滴出血来。

沉默寡言的宗之这时说了一句:“丑叔的香囊是小婵姐姐做的。”

过了钱唐江,来到丁氏别墅已经是午时三刻,丁幼微早已等在门前枇杷树下,母子相见,喜悦自不待言,一对小兄妹立即抱着母亲的脖子,一人霸占一只耳朵说悄悄话,见母亲含笑望着丑叔,点了点头,两个孩子都欢叫起来,却又一齐闭了嘴,很秘密地缄口不再多言。

陈操之现在不再是悄悄进出嫂子丁幼微小院的童子了,他是入品在即的士人,因为丁异对他态度的变化,丁氏别墅的那些管事仆佣都对陈操之叔侄三人另眼相看,热情了许多,而在以前,真诚欢迎他叔侄到来的只有嫂子丁幼微的四个贴身侍婢。

陈操之见过嫂子之后便去拜会丁异丁春秋,叙谈之后,丁异问:“操之此来,也是要顺便去杜府贺喜的吧”

陈操之道:“陈家坞消息蔽塞,操之并不知杜府有何喜事,请丁舍人告知。”

丁异道:“杜子恭有女新寡,招孙敬远为婿,天师道众皆去贺喜,操之不去吗”

孙敬远便是孙泰,陈操之对孙泰的了解仅限于孙泰是钱唐天师道首领杜子恭的传法门徒,杜子恭去世后孙泰继续宣扬杜子恭的道法,深受吴郡民众敬信,其后孙泰以为晋祚将尽,便纠集信徒造反,被司马道子诱斩,孙泰之侄孙恩继任道首,从此开始了毁灭东晋的十年大乱,“咏絮谢道韫”的夫君那位笃信天师道的王凝之便是死在孙恩手上

当然,现在的谢道韫应该还没有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吧。

第十一章 二王

孙泰祖籍琅琊,与王导王羲之家族同郡,琅琊孙氏虽然无法与琅琊王氏相比,但也算是南渡衣冠士族,杜子恭是钱唐次等士族,孙泰娶杜子恭之女可谓门当户对,虽然杜子恭女是再醮之身,但魏晋时寡妇再嫁是很平常的事,少有人歧视。

五月初三,陈操之与丁异丁春秋父子前往钱唐城北杜氏庄园参加孙泰的婚礼,孙泰虽是士族,但家境贫寒,娶杜子恭女就等于是入赘杜家了。

丁氏送的贺仪是绢十匹束帛十匹黍酒十坛鱼百斤,陈操之贺仪是绢二匹束帛二匹酒二坛,这是昨日陈操之命来福置办的,送礼没什么好攀比的,量力而行。

杜子恭年不过五十,却已是满头白发,据传杜子恭十岁时头发转白,二十岁时就已是全白了,虽然比不得老子一出生就是白发白眉白胡子,但也算得与众不同,自幼喜好霞举飞升之道,三十岁后遍访名师,道法精深,与葛洪的大道金丹注重理论不同,杜子恭常以方术示人以神奇,符水治病,多有灵验,其男女合气之术更是受某些信众欢迎。

丁异是本县名流,杜子恭与孙泰亲自出迎,孙泰见到陈操之,便即对杜子恭耳语了两句,鹤发童颜的杜子恭微微点头,先与丁异见礼寒暄,然后目视陈操之,待陈操之上前见礼,便笑呵呵还礼道:“你便是陈操之,前两年跟随汝母来此还是个童子,未想今日一见就已是风姿翩翩美郎君了,江左卫玠之名实不虚传啊。”

一边的孙泰虽然也上前与陈操之见礼,但神色不善,正月十五天官诞辰时他曾对陈操之说过,让陈操之四月初来见杜道首,说明投师葛洪的经过,听候道首裁处,没想到陈操之睬也不睬,直至今日方来,这不是藐视杜道首和他孙泰吗

陈操之向杜子恭告罪道:“上次孙道兄要我四月初来向道首解释一些事由,但我三月底尚在吴郡参加定品,四月初回不来,今日特来向道首请罪。”

杜子恭摆手道:“你的事我已尽知,稚川先生乃我天师道前辈,你拜在他门下又何罪之有”说罢又朗声笑道:“操之如今名声之盛,再可谓是如雷贯耳,我年前赴建康三月底从建康主持天官帝君诞辰大典回来,不知听到多少人向我说起钱唐陈操之,上至刺史参军常侍,下至寻常天师道信众,无不交口称赞,操之在吴郡真庆道院十日内抄写三十卷老子五千文为母祈福之事,我亦已听说,诚乃大善至孝之举,我钱唐天师道亦与有荣焉。”

陈操之谢过杜道首夸奖,与丁异父子去天师道场参拜三清和三官,刚走到大厅廊下,听到杜府管事急急来报,琅琊王氏的两位公子联袂来访。

“琅琊王氏”丁春秋父子脚步都是一停,想看看来的是哪两位王氏公子,但见陈操之脚步不停,径往道场而去,便也跟上来。

丁异微笑道:“杜道首好大的面子,义兴周氏会稽孔氏都派人来贺喜,竟连琅琊王氏都有人远道来贺他嫁女,这岂是钱唐杜氏应有的风光,还是因为杜道首天师道的名声啊”

丁春秋道:“琅琊王氏子弟众多,不知来的是哪两位王氏公子”

陈操之道:“等下自然知晓。”

陈操之与丁异丁春秋父子入天师道场参拜三清三官,就见杜子恭亲自陪着两位青年公子进来,这二人容貌酷似,若非年龄略有差距,真如孪生兄弟一般,那年长一些的大约二十三四岁,头戴细纱小冠,身穿素白单襦,身高七尺,容貌端秀,一入道场便蹑足噤声,径向水官大帝座下拜倒,显然是个虔诚的天师道信徒;那年幼的约莫二十岁左右,也是乌纱小冠,缓带轻袍,身高七尺有奇,容貌秀丽,眉目举止更有一种轻飏飞动的神采,非常引人注目。

陈操之心道:“琅琊王氏子弟果然气质不俗,难怪渡江四十余年以来始终维持得住顶级门阀的地位。”

虽然丁异很想让丁春秋结识这两位琅琊子弟,但道场内不便攀谈,要等参拜了三清三官,出了道场再说。

王氏兄弟参拜诸神的举止也彰显个性差异,为兄的毕恭毕敬,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叩于地上,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为弟的却是一拜即起,用欣赏的眼光看着那些雄伟神像,发现雕刻粗陋之处还微微摇头,在元始天王座像前,打量了陈操之两眼,低声说了一句什么,陈操之没听清。

王氏兄弟参拜毕即由杜子恭引去,待丁异丁春秋父子出了道场想请杜子恭引见结识那两位琅琊王氏子弟时,却被告知二人已经离开别墅游山玩水去了,二人本不是来庆贺杜氏嫁女的,适逢其会而已,世家子弟旷达不羁,不屑于斤斤计较于人情世故,所以连贺礼都没送,慕杜子恭之名前来拜访,参拜了天师道场之后便即告辞而去。

杜子恭知道这些士族子弟不拘俗礼的习性,倒也不以为忤,那孙泰却是恼恨不已,琅琊孙氏与琅琊王氏同为北地士族,永嘉南渡之前,孙泰父祖也是郡上名流,广有田产婢仆成群,但渡江南来之后,未谋到官职,变得一贫如洗,而王氏却跃升顶级门阀,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曾经阔过现在落魄的士族子弟孙泰本就有忿忿不平之心,见两位王氏子弟明知今日是他大婚庆典,却还若无其事从容离去,这分明是藐视人嘛,孙泰之气愤可想而知,从此种下了仇视上等士族之因。

傍晚时分,参加了孙泰与杜子恭女的婚宴之后,陈操之与丁异父子一起辞归丁氏别墅,将到别墅时,丁春秋下车邀陈操之步行闲谈,因说起王氏兄弟之事,陈操之这才知道那两位琅琊王氏子弟分别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和第五子王徽之。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长子与第六子已病故,现在以次子王凝之为长,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和幼子王献之,在后世,王羲之七子以王献之名气最大,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是晋代书法的两座高峰,其次便是王徽之,那雪夜访戴的王徽之居不可一日无竹的王徽之纵情声色不拘礼节的王徽之,比其父王羲之其幼弟王献之更具魏晋风度,时人钦佩其才而鄙薄其行,但究其品行除了无礼放荡之外,并无其他污点

王徽之是一个具有妙赏和深情的人,史载王徽之与王献之兄弟情笃,他与王献之一同患病,那时其他几个兄弟都已病故,王徽之深爱幼弟,向掌管人间生死的紫微大帝许愿以自己的寿禄转让给其弟王献之,但王献之还是先他离世,王徽之奔丧,殊无悲痛之色,径登灵床而坐,取王献之七弦琴弹奏,却久久不能成调,乃叹道:“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其后不久,王徽之亦去世。

王徽之,字子猷;王献之,字子敬。

至于王凝之,声望远不如五弟和七弟,但因为娶了一代才女谢道韫,也名传千古,王凝之迷信天师道至于狂热的地步,谢道韫应该是对这位夫君不甚满意的,曾对叔父谢安抱怨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陈操之从世说新语中对王凝之王徽之兄弟的了解仅限于此,今日天师道场一见,王氏两兄弟的性情便初显端倪。

丁春秋笑道:“这王氏兄弟也是目中无人的,颇似上虞祝氏兄弟。”

陈操之想起那个易钗而弁的祝英台,说道:“祝氏兄弟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啊。”话语中难掩内心惆怅之意。

丁异坐在牛车上听丁春秋与陈操之说话,这时说道:“王氏兄弟应该是去会稽求亲的,路过钱唐,孙泰以为是来给他贺喜的,喜动眉梢,其后王氏兄弟离去,又愤恨形诸颜色,杜道首招纳此婿,未见得是美事。”

丁春秋等父亲话说话,方问:“爹爹,那王氏兄弟去会稽向谁家求婚虞魏孔贺,哪一家”

丁异“哼”了一声,说道:“糊涂,琅琊王氏何时曾与江左士族联姻都是与高平郗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琅琊诸葛氏这些北地大族联姻会稽有陈郡谢氏的庄园,王凝之王徽之兄弟自然是去拜见东山谢安石的。”

丁春秋问:“爹爹,王氏兄弟既是去求亲,如何长辈不出面,由他二人自去”

丁异道:“我闻王逸少任会稽内史之时,王氏与谢氏往来频繁,王逸少之妻郗氏极爱谢奕之女谢道韫,三年前谢道韫十四岁,郗氏便想让其子王凝之与谢道韫订婚,不料谢奕病故,订婚之事便耽搁下来,现在谢道韫斩衰三年之期已过,王氏自然要去提亲,王凝之今年二十有四,奉母命等这谢道韫也等得老大蹉跎了至于长辈不出面,想必是王逸少夫妇身体欠佳了。”

陈操之听了这些话,心道:“看来谢道韫还得嫁给王凝之,历史并未改变。”

想着那个才高傲气的谢道韫说出“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这样含怨的话,陈操之也不禁为之怅然,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高门大族的婚姻也是难得幸福。

第十二章 忧心如捣

为了让宗之和润儿与其母丁幼微多亲近半日,五月初四这日陈操之并没有如以前那样一早就启程回陈家坞,他要在丁氏别墅用过午餐再出发。

可以和两个孩儿在一起多亲近几个时辰,丁幼微既高兴又难过,又担心阿姑倚门盼望

陈操之安慰道:“嫂子放心,我来时就和母亲说过了,过了午时未到家,那就要傍晚到了。”

丁幼微道:“小郎做事总是这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但半日时光也很快就过去了,临别之际,润儿抱着母亲丁幼微白皙的脖颈悄声道:“娘亲,不要难过,我们很快就能在一起不分开了,对不对”

丁幼微使劲点头,在润儿脸蛋上亲着,把一双可爱孩儿抱上牛车,微笑着挥手道别,幽黑的眸子睁得很大,长长的睫毛亦不敢眨一下,因为眼里蓄满了泪,一眨眼就会流下来。

牛车辚辚驶动,宗之和润儿自然而然吟唱起去年五月初离别母亲时丑叔教他二人的那首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经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一轮红日渐渐的落在了明圣湖西面群山之外,暮色四起,还看不到陈家坞庞大坚固的坞堡,但袅袅的炊烟远远的就先看到了。

迎面过来三辆牛车和七八个随车步行的健仆,道路逼仄,来福先将牛车驶到路边,好让对面的牛车过去,来德也驱车避让一侧。

那三辆牛车交错而过时,最后面一辆突然停下,车窗帷幕拉开,车厢里有人说道:“来者可是陈操之”

冉盛忙道:“小郎君,有人找你。”

陈操之一下牛车,那车厢里的人便“咦”了一声,说道:“原来你便是陈操之。”

车厢里幽暗,陈操之看不清说话人的面目,听声音也很陌生,便拱手道:“足下是谁,找我何事”

那人道:“愿闻足下竖笛一曲。”

冉盛就笑道:“又一个慕名来听小郎君吹箫的。”

陈操之便不再多言,让小婵从车厢里递出他的柯亭笛,坐在车辕上吹了一曲根据嵇康琴曲长清短清改编成的洞箫曲。

暮色沉沉,麦穗清香,五辆牛车静静不动,只有一缕箫声氤氲缭绕,仿佛远处的炊烟,良久,三辆牛车向东,另两辆向西,越离越远,各自消失在霭霭暮色里。

过了端午佳节,钱唐陈氏族长陈咸便带着长子陈尚还有两个壮年佃户离开钱唐启程赴京,族人中除了陈操之,无人知道老族长远道去建康有何大事,但见陈咸郑重的样子,就知道此事不小,而且还是好事。

陈操之与陈咸的幼子陈谭,还有东楼的陈谟一起送至枫林渡口,临上船前,陈尚执着陈操之的手问:“十六弟,我父让我陪他进京究竟何事啊,十六弟一定知道,先告诉我吧,这心里不明不白的难受啊。”

陈操之还未回答,已先上船的陈咸就喝道:“尚儿,快上船。”

陈操之道:“三兄,这是族中大事,四伯父很快就会告诉你的,三兄保重,照顾好四伯父,一路平安。”

陈谟是陈咸的次子,过继给东楼为嗣的,年龄比陈操之大三岁,而陈谭比陈操之小一岁,这族中兄弟三人立在枫林渡口看着渡船过江,牛车登岸,陈咸与陈尚带着二仆远去。

陈谟陈谭也追问陈操之:“我父兄去建康到底何事”

陈操之道:“四伯父严命我不许说,否则宗法侍候反正是好事,八兄十七弟没看到四伯父喜气洋洋的样子吗”

陈谟陈谭一起点头:“那倒是。”

三人回陈家坞,边走边谈,陈谭因为明年要去吴郡狮子山下徐氏学堂求学,话题特别多,向陈操之问这问那。

陈操之道:“那徐博士之子徐邈徐仙民是我挚友,九月间会来陈家坞,仙民家学渊博,到时十七弟可向他多请教。”

陈谭笑道:“十六兄大才,我何必舍近求远。”

陈操之一笑,便问陈谭读了何书义理如何

陈尚陈谟陈谭三兄弟都是陈咸亲自教导的,儒学很有根基,但对时下的显学玄学一无所知;书法习汉隶和章草,对风靡江左的王谢行草也没有临摹过,学识都停留在东汉时期,以后若参加定品考核是很吃亏的。

回到陈家坞,陈操之便将自己抄录的王弼何晏诸人的玄学著作,还有在徐氏草堂听徐藻博士授课时记录的大量笔记借给陈谟陈谭兄弟,让他二人笔录一份。

陈谟陈谭看着那厚厚一叠装订好的书册,又惊又佩,陈谭道:“十六兄,这都是你一年来手抄的啊,这怕不有百万字,我抄到什么时候”

陈谟翻看那字迹秀逸的书册,叹道:“父亲常夸十六弟天资聪颖,十六弟固然天资聪颖,但这份勤学苦读也非常人可及啊谭弟,从今日起,我二人每日抄书五千字,汉隶书写太慢,章草又不适于抄书,便临摹十六弟的行楷书法,遇有经义不明之处便向十六弟请教。”

陈谟比陈操之年长,都能不耻下问,陈谭自然更无话说。

自此以后,东西南三面楼书声琅琅,只有北楼陈满一系不读书,陈满只想做个富足的田家翁,次子陈流落到这般地步让陈满很难受,他也知道陈流是自作自受,但心里对陈咸陈操之未尝没有怨气。

陈操之每日读书习书法一边作画一边揣摩卫氏六法中的人物技法,他想为陆葳蕤画一幅仕女图,但迟迟不敢动笔,生怕手中画笔拙劣,亵渎了心中那美丽形象,于是便先画冉盛和荆奴,人物画,画丑容易画美难,这就是当初卫师为什么让陈操之学画人物要先学画鬼神,当时顾恺之还在一边笑着说了一句“画鬼容易画人难”

夜里掌灯后,陈操之总要在母亲床前坐一会,陪母亲说说话,吹曲子给母亲听。

陈母李氏最爱听两首曲子,一首是忆故人,另一首是陈操之根据嵇康琴曲长清短清改编的箫曲,五月初十夜里陈操之吹奏了这一曲后,陈母李氏问:“丑儿,这首曲子可有曲名”

陈操之想了想,说道:“娘,这曲子叫青莲曲。”

陈母李氏微笑道:“好,好,青莲曲,为娘喜欢。”

陈操之又坐了一会,见母亲睡着了,才悄悄退出,回书房学习,不知为什么,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小婵在一边侍候陈操之夜读,见陈操之宛若墨画的双眉蹙起,便问:“小郎君有何忧心事”

陈操之道:“没别的事,就是觉得母亲精力越来越不济了,白日里也坐在那打瞌睡。”

小婵道:“是啊,老主母从底楼上到三楼就气喘不止,英姑说老主母夜里总是辗转反侧,睡不好。”

陈操之忧虑更深,次日早上便去为母亲搭脉,觉得脉象虚弱,又贴在母亲胸前听心跳,心律不齐,时快时慢,母亲应该是心脏有病,但肘后备急方里并没有治疗这种心疾的方子,心脏疾病就是在千年后世也是非常棘手的病

忽然想起去年九月葛师去罗浮山之前的临别之言,让他今年五月之后留在陈家坞莫再外出

一念及此,陈操之矍然一惊,葛师话里的意思莫非是因为母亲的病,葛师是当世名医,若真是那个意思那岂不是表明母亲之疾是无法医治了,不然的话葛师何吝一方

陈母李氏见儿子脸色大变,忙问:“丑儿,你怎么了”

陈操之定下心神,微笑道:“娘,我没什么,只是突然想起六品免状还没下来,挂心呢。”

陈母李氏吁了一口气,笑道:“傻孩儿,你才回来几日呀,不是说免状要去建康邻取的吗,来回都要一个多月。”

陈操之见母亲身体也无别的不适,略略宽心,心里安慰自己道:“我定是猜错了葛师留言之意,葛师不会是这个意思上了年纪的人心律有些不齐也很常见,照样活个十几二十年,前世我见得多了。”

陈操之回书房给陆纳陆太守写了一封信,说了母亲之病,问扬州名医杨泉还在吴郡否不管是在吴郡还是已回扬州,都恳请陆使君出面,请杨泉来钱唐一趟

信写好后,派来德送去,来德找冉盛做伴,二人当日午后便步行出发了。

五月十四这日午后,祝英台的一个健仆风尘仆仆来到陈家坞,带来祝英台的一封信,清雅脱俗的谢安体书法让人赏心悦目,短短几行字:“英台白:钱唐一别,只闻木屐声,不闻送别曲,至今思之耿耿,近日谢公东山别墅有丝竹书法雅集,吾弟英亭亦将与会,亟盼子重命驾前来,或有再见之缘。英台顿首。”

陈操之怦然心动,却又摇摇头,对祝氏仆人道:“代我向两位祝郎君致歉,我家中有事,不能前去赴会。”

祝氏健仆很是着急,恳求道:“陈郎君务必去一趟吧,会稽离此又不远,不需两日就能到。”

陈操之遗憾摇头,写了一封回书,让那仆人带回去交给祝英台。

第十三章 峰回路转

陈操之深知祝英台的好意,参加谢安的东山雅集是他博取名声的绝好机会,钱唐陈氏想要跻身士族之列,家族中就一定要有出色的子弟,还要有广阔的交际,岂能局限于乡闾本县

郗超不赞同陈操之亲自去建康见谱牒司贾令史,就是要陈操之蓄养声望,先做名士再入仕途,以谢安为楷模。

谢安少负盛名,远至鲜卑慕容垂上至王导以下,无不对谢安赞誉有加,桓温之父桓彝称谢安“风神秀彻”,谢安早年曾做过著作郎的闲职,只一个月,就托病辞归,其后隐居东山一隐就是十几年,谢氏一门四杰谢尚谢奕谢安和谢万淝水之战主将谢石此时声名尚不显,谢安甘居幕后,以教育子侄辈为务,谢氏年轻一辈人才济济,与谢安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咏絮谢道蕴是江左第一名媛,“封胡羯末”四才子谢韶谢朗谢琰谢玄,是北来士族年轻一辈的俊杰,王谢名门之所以是盛名不衰的两大顶级门阀,就是因为族中英才辈出啊,谢安教育子侄之功岂小哉,谢安现已届不惑之年,名声却越来越响,安石不出,如天下苍生何

隐居养望不是在深山老林里无声无息,而是要交友要经常参加各种雅集,虽然隐居不仕,但要时时有逸闻流传,不能让世人忘记,这才是养望,祝英台邀陈操之去参加谢安的东山丝竹书法雅集就是绝佳的养望之道,谢安书法与王羲之齐名,又极好音律,居东山十载,笙歌不绝,以谢安的爱才和雅量,以陈操之的音律和书法,必获谢安赏识,还能结识谢氏兄弟和王氏兄弟

陈操之料想谢安举行这次雅集是为了王凝之王徽之兄弟,应该还有不少会稽名流世家子弟参加,但他实在不能离开陈家坞,母亲也的确日渐衰老,葛师临别之言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他哪里能去会稽吹笛挥毫呢,他只想陪在母亲身边,别的什么都不愿去想,这世上没有比血脉亲人更重要的,不能照顾好自己的亲人,一切身外浮名都无意义,现在,他只想陪着母亲。

陈母李氏得知前些日到过这里的那个祝郎君来邀陈操之去会稽参加雅集,便问:“丑儿,祝郎君是你好友,特地派人请你去,为何拒人家好意”

陈操之自然不能说是因为牵挂母亲的身体,说道:“娘,儿子自去年九月以来,大半年都在外面奔波,上月底才归家,有些疲惫,暂时不想就出远门,而且现在天气也炎热。”

陈母李氏听儿子说疲惫,便道:“我儿出外游学是辛苦,那就歇着吧,只是冷落了人家祝郎君的热心。”

陈操之道:“儿已修书向祝郎君解释,祝郎君是我知己,不会怪罪与我的。”

陈母李氏点点头,看着西斜的阳光过窗棂照进来,说道:“丑儿,陪娘到坞堡外走走,呆在这楼上有些气闷呢。”

陈操之见母亲有这兴致,很是欣喜,便搀了母亲慢慢下楼,走到坞堡大门前,陈母李氏站定了,微微喘气,向着去钱唐的那条路上遥望,说道:“丑儿在吴郡时,娘想你了,就会站在这里,想着你会不会突然从道路那头走过来”

陈操之挽着母亲的左臂,笑道:“儿子现在不是陪在娘身边吗。”

陈母李氏忽然笑了起来,说道:“娘想起了一件事,你爹爹有几年在本县任职,休沐日前一天的傍晚就会赶回陈家坞,丑儿那时还年幼,比润儿还小,刚会说话,娘牵着你来这里等你爹爹回来,有时要等好久,看着你爹爹的牛车从道路那头出现了,娘就赶紧抱着你迎上去”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是母亲却说得饶有兴趣,陈操之无端的觉得不安。

陈母李氏道:“今日是五月十四吧,对了,冉盛这两天去哪了,怎么没有看到”

陈操之道:“儿遣来德和冉盛去吴郡问免状的事了。”

陈母李氏笑道:“我儿还是性急啊。”

小婵这时走过来向老主母和操之小郎君施礼,说道:“主母,来福叔先前对我说有个姓何的佃户患腿肿病,冶病花了好些钱,何佃户今年夏麦收上来后交了田租的话,只怕一家老小无以为炊了,因为何佃户已把夏麦收成抵押出去借钱治病了,来福让我问主母一声,是不是给何佃户减免一半田租”

陈母李氏精力不济,无心管事,现在都是小婵帮她打理,来福有事都是先向小婵汇报,小婵觉得有必要让老主母拿主意的事才会向陈母李氏禀报。

陈母李氏问:“何佃户租了咱们多少田地,合交多少租金呀”

小婵道:“何佃户父子三人共租了一百二十亩山田,每亩租金夏价小麦一百八十升,要交小麦二万一千六百升。”

东晋度量衡一升相当于后世的二百五十毫升,一斤为三百五十克,一晋升小麦约为一百八十克,何佃户租的一百二十亩每年要交八千斤麦子作租金。

陈母李氏又问:“何佃户病好了没有”

小婵道:“听来福说好些了,尚未痊愈。”

陈母李氏道:“那就减半吧,明日让来福去探望一下,送十斤茶油去,若日子还是艰难的话再酌减一些麦租。”

小婵道:“主母真是太良善了,租种咱们陈家坞田地的佃户都托了主母的福气呢。”

陈母李氏道:“天师道讲究修桥铺路行善,佛祖也要信众有慈悲心,眼看到的困苦,咱们能帮助一把是应该的。”

陈操之看着母亲慈蔼面容,夕阳下映照下的满头白发带着淡金色,心想:“母亲还会陪我走很长一段路的,会看到我钱唐陈氏列籍士族,会看到葳蕤和我拜在她老人家膝下”

五月十六,有个自称会稽栖光寺的行者寻到陈家坞,求见陈操之陈檀越。

陈操之到楼下厅堂见那行者,行者合什施礼道:“会稽栖光寺主持支愍度大师座下侍者灵佑拜见陈檀越,奉吾师之命,来请陈檀越赴栖光寺交流佛法。”说着呈上支愍度书贴一封。

会稽栖光寺与吴郡通玄寺建康瓦官寺龙宫寺,并称江东四大名刹,陈操之上次听郗超提起过,栖光寺主持支愍度大师是他方外之交,用“心无意”来解释“般若性空”,融合释典与玄学,在江东是除了支道林以外名气最大的佛学大师

郗超在陈操之这里获知大乘佛教所谓的永恒不变的最高真理和万物之本体“真如”之奇论,当时便说去会稽请谢安出山时顺便要访栖光寺,与支愍度老和尚辩难,必让老和尚瞠目结舌佩服不已,现在支愍度派侍者来请陈操之去相见,自然是因为郗超在支愍度面前提到了陈操之的缘故,不然的话,支愍度又哪里知道钱唐有个陈操之

陈操之看了支愍度的书贴,就是邀他去栖光寺一晤,便问:“郗参军是否已离开会稽”

侍者灵佑一愣,答道:“灵佑不知郗参军有没有离开会稽,郗参军来栖光寺与吾师论佛法是上月二十一日。”

陈操之道:“烦侍者转禀支愍度大师,家母身体欠安,操之暂不能前去拜见大师,日后一定当面向大师告罪。”便去书房写了封回贴让侍者带回去。

陈母李氏听说来了栖光寺的名僧,赶紧来见,东晋时的栖光寺可比明圣湖畔的灵隐寺名气大得多,陈母李氏得知是栖光寺的方丈支愍度大师来请陈操之去相见,当即命陈操之前去。

母命难违,可陈操之又实在不放心离开母亲身边,怎么也得等扬州名医杨泉来为母亲诊治过后确定母亲身体无大恙,他才可以去会稽,但母亲认为支愍度大师相召,不去的话那就是罪过,这让陈操之很是为难,眼望侍者灵佑求助。

侍者灵佑也瞧出陈母李氏身体欠佳,面色萎黄唇鼻微现紫色,这是心疾的症状,便请陈操之借一步说话,说道:“陈檀越,吾师精通佛法,亦擅岐黄之道,陈檀越未曾耳闻吗”

陈操之心下一喜,古代高僧多有精于医道的,这也是为众生拔除苦难的最便捷之径,便道:“惭愧,我竟不知,那我便随侍者去拜见大师,恳请大师来为我母亲诊治。”

侍者灵佑道:“吾师今年六十有七,身手矫健不逊于少年人,常常入东山从谢安石游,竟日清谈,了无倦色,但上门为人治病之事尚未有过,求医者都要亲到寺中。”

陈操之道:“家母气虚心促,坐不得车,行不得远路,这真是为难。”

侍者灵佑道:“灵佑此来,吾师叮嘱务必要请到陈檀越去栖光寺,看来吾师甚是看重陈檀越,若陈檀越好言相求,吾师想必也是会破例来此为令堂治病的。”

陈操之当即决定,即刻动身去会稽栖光寺,叮嘱小婵好生照看他母亲,他五日内必然回来。

第十四章 翩若惊鸿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丈二金身头悬白光的神人自西面天空飞来,不知主何吉凶,乃大集群臣释梦,得知梦中神人是西方的大圣人佛陀,汉明帝便遣蔡谙等一十八人往天竺求法,于是便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不远万里甘涉流沙来到中土弘法,也就有了中土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

中天竺高僧竺法兰为天竺学者之师,博闻强记,能口诵经文百万言,竺法兰在白马寺圆寂时留下谶语,一旦中原大乱,沙门修持者可前往“二火一刀”之地避兵火之灾弘扬佛法。

西晋八王之乱,洛阳佛寺损毁殆尽,僧众四散,白马寺有一僧人翻检经卷时发现了竺法兰的遗言,便说“二火一刀”乃是一个“剡”字,此事在僧众中传扬开来,便有数位高僧率弟子南下来到会稽郡剡县驻锡集结,支愍度也是南渡高僧,剡县佛寺都是那个时期修建的,其中著名的佛寺有隐岳寺元化寺和栖光寺,栖光寺就在剡县东南沃州山下。

陈操之带着来震和荆奴乘牛车出发,栖光寺行者灵佑却是步行,陈操之并不知道栖光寺在剡县,只以为是在会稽山阴县一带,此去不过一百四十里,当他得知栖光寺是在剡东时,不禁蹙眉道:“钱唐去剡县和去吴郡路程相差不远啊,五日内如何能够来回”

行者灵佑道:“陈檀越不必担心路途遥远,吾师吩咐过了,若请到陈檀越,就到会稽东山谢安石别墅,本月二十日之前,吾师都在谢氏别墅。”

陈操之问:“不知谢氏别墅距此有多少路程”

行者灵佑侍奉名僧支愍度多年,言谈不俗,说道:“谢氏别墅在上虞县境西南,与山阴县接壤处,东山中剡溪畔,距此近两百里。”

陈操之点点头,心道:“两百里来回,五天时间虽然紧迫,但早起晚歇也能赶回来。”便安心赶路,听车轮辘辘,又想:“原来谢氏别墅是在上虞县境内,无怪乎祝英亭会应邀参加东山雅集,不知祝英台还会不会弁巾与会祝氏兄弟不对,是祝氏姐弟,祝氏姐弟才华出